首页

小学语文穿插品德教育的随笔

【www.baibaidjt.com--小学教育随笔】

  导语: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因此我们不仅要在语文教学中传授知识,更要在语文教学中抓住恰当的时机让德育如春雨渗透到语文课堂中,滋润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的情感得到熏陶,思想得到教育,从而产生更深远的影响,真正地实现播种美丽人格,奠基幸福人生的目标。下面是随笔网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穿插品德教育的随笔》,欢迎阅读。

  小学语文穿插品德教育的随笔【第一篇】: 让德育如春雨渗透语文课堂

  (一)在识字写字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的学习重点,如果是运用食而无味的方式重复地教写,学生很快就会没有兴趣,但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不仅让学生容易记住这个字而且也受到一定的熏陶。如在教学人教版第四册第5课的《泉水》中的“结”字时,让学生学习这个字的读音和分析字形结构后,我让学生说出这个字的意思并让他们组词,同学们很快就组了“团结、结果、结束、结仇”等词语。听到同学们的组词后我立马想到这是个渗透德育教育的机会,表扬了同学们真是组词的“小能手”后,我教育学生平时在班里不能随便与同学结仇,要与同学团结友爱。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很快理解了这两个词语的区别,也受到了教育,这样德育就潜移化地渗透到课堂中了。低年级学生是人生受教育的启蒙阶段,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必要的,而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是更加适合不过的。

  (二)利用课文故事渗透德育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生动有趣而又内容丰富蕴含思想道德的课文,如《我为你骄傲》、《三个儿子》、《画家和牧童》、《玩具柜台前的孩子》等等,通过这些故事的启迪让学生得到德育的熏陶,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培养高尚的情操。如《三个儿子》文中,通过写三个儿子在看到各自的母亲艰难地提水后却只有一个儿子跑上去接过母亲的水桶的事,赞扬了第三个儿子孝敬父母、体贴父母的美好品德,启发学生从小孝敬父母,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而《画家和牧童》通过写画家作为一个名人却虚心接受一个牧童的建议和批评,赞扬了画家谦虚、勇于承认错误的优秀品质,也赞扬了牧童勇于挑战权威的勇气,启发了学生要勇于承认错误,虚心接受批评的品质。

  (三)在想像中观察插图,渗透德育

  在小学课文中有许多漂亮而有意义的插图,通过让学生观察这些插图感受文中所表达的内容从而受到熏陶。如《北京亮起来了》这篇课文里面的插图学生通过观察和想像后感受到北京夜晚的亮丽、辉煌,我再适时地进行爱国教育让学生向往北京,热爱祖国,从而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接着让学生说说“潮州亮起来了”,让他们在述说中感受家乡的美,从而产生对家乡的喜爱之情。由国到家,使学生的爱更具体更细腻。

  四、课后拓展中渗透德育

  课后拓展它是通过自我的学习训练,拓展实践,巩固新知,形成自我认知的阶段,也是渗透德育的好机会。我觉得要以“行”入手,落实行动,在体验中播种美丽的心灵。如学完人教版第二册第8课《月亮的心愿》这篇文章后,我引导学生应该如何向文中小女孩学习?能为妈妈做些什么?我让孩子们讲述自己与妈妈之间发生过的趣事,当孩子们讲得滔滔不绝时,告诉他们母亲的不容易之处,引导他们利用周末为母亲做点什么,并以小短文的形式写下来。经过了我的一番指导,周一孩子们很快就把小短文交上来了,我发现很多学生都为自己的母亲做了很多事,有的为母亲洗脚,有的为母亲做家务,有的买了一束康乃馨送给母亲……孩子们也在文章的后面写上了母亲的反应。看到这些后,我特别感动,我感受到了我的引导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感受到了孩子在掌握课本知识,锻炼写作能力外真正地用自己的行为去做事、做人。

  总之,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因此我们不仅要在语文教学中传授知识,更要在语文教学中抓住恰当的时机让德育如春雨渗透到语文课堂中,滋润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的情感得到熏陶,思想得到教育,从而产生更深远的影响,真正地实现播种美丽人格,奠基幸福人生的目标。

  小学语文穿插品德教育的随笔【第二篇】: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学校教育是德育的主战场,学科教学是落实德育的重要阵地。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德育渗透,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发挥语文教学在德育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必要性

  (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生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素质教育是通过提高学生的国民素质和劳动者的基本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开发潜能的国民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为基础,以符合社会要求的学生基本素质和完整意义上的发展为根本。而现实中,部分学校和教师在实施教育时,一手软一手硬,突出智育而忽视德育,这是“应试教育”的产物。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严重背离了人的发展的宗旨。这种短视的单纯着眼于表面效果的教育,无法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因此,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德育渗透,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全面发展,为实施素质教育奠定基础。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时代的要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使社会生活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青少年的德育教育显得十分重要,江总书记曾指出:“要对小学生、中学生一直到大学生,由浅入深、坚持不懈地进行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及国情教育。”通过了解祖国的过去,认识祖国的现在,展望祖国的未来,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效地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增强免疫力,树立牢固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成为适应时代要求的“四有”新人。

  (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

  心理学家研究认为:少年期是从幼稚期向成熟期发展的心理上的过渡时期,国外心理学家将它称为“心理性断乳期”。主要特点在于:这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感情丰富而又动摇不定,意志自制力较差,是其理想、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可塑性很大。因此,教育引导得法,可以使他们爆发出巨大的青春活力,为其一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反之则易使其人生发展步入歧途,活力变成破坏力,甚至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通过渗透德育培养学生正确思想和良好道德品质,使他们逐步成长为积极向上、文明幸福的新一代,是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

  (一)精心钻研,在教学设计中预设育人氛围。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辩证统一的学科。为了使单纯的思想品德教育在课堂教学中转化成生动有趣、浅显易懂的知识,教师除了要有灵活驾驭课堂教学的本领之外,还应根据教材特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为正式上课作好充分的准备。在教学设计中,应全面深入地分析教材和学生,结合教师的自身特长,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出发,努力在教学设计中预设一些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情境,全面培养学生的德育知识与才能。

  (二)灵活驾驭,在课堂教学中大力实施德育。

  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比其它学科的特殊优势就在于其教学内容以文学作品为主。这些作品中的政治倾向、思想观点、品德情操等,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感染和熏陶作用,它是直观、形象、整体的,对学生的影响深远。

  1、在导入新课中开启德育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颇有一番道理,它告诉了我们应把好教学第一关。对此,我们不妨大肆渲染“开门红”的课堂教学艺术,使德育知识渗透“精而细”,恰到好处。因此,精心设计生动、巧妙的导语,通过导语感染和教育学生。

  2、在探究新知中渗透德育

  语文课的特点,决定了语文课的德育不是强加的,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必须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渗透,因此,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德育。

  (1)在朗读中渗透德育。

  语文课程强调“以读为本”。学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到文章中人物思想的感染与熏陶,从而受到德育教育,如:在《小伙伴》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这时,安东走到玛莎跟前,什么也没说,把夹着黄油的面包掰成两半,把大一点儿的放到玛莎手里,说:‘赶快吃吧。’” 教师在教学这里时,应引导学生多读,且精读,把它读得恰如其分,真实感人,从而才能让学生了解安东那种舍己为人,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

  (2)在分析人物形象中渗透德育。

  为了让文中描写的人物形象在学生面前栩栩如生地站起来,并铭刻于心,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借助人物形象的具体分析,使学生既初步懂得描写人物方法,又受到人物崇高思想、优秀品质的感染熏陶。

  (3)在重点词、句的讲解中渗透德育。

  语文教学只有扎扎实实地抓住字、词、句的理解,才能清楚地阐明课文所体现的内在思想性,才能在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受到具体生动的思想教育。

  (4)在欣赏插图,领悟图意中渗透德育

  引导学生欣赏插图,领悟图意,有助于学生把课文较为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借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而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如教《赵州桥》一文,除了看赵州桥的插图外,再利用一幅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大桥挂图,二者比较,让学生知道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及好处。再配之教师对桥的历史、年代、形态结构部分的讲述,就能使学生对赵州桥的古朴、坚固、美观留下深刻的印象,感受到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劳动人民的伟大,产生了自豪之感。

  (5)在与课文中人物的比较中渗透德育

  运用比较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求知的欲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使他们分清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可以效仿,什么应该谴责。比如《一定要争气》这篇课文在记叙童第周学生时代的两件事时,采用了对比的写法,以相似的结构和语言有层次地表现了童第周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优秀品质和“为中国人争气”的爱国思想。教材本身有许多可供比较的条件,利用这些条件,教师可采用比较法教学,有利于将情感渗透在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之中。通过多次对比,学生认识到在学习上应有顽强的学习意志、明确的学习目的和端正的学习态度,从而也激发了学生为国争光,为四化建设努力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受到了深刻的情感教育。

  3、在反馈训练中强化教育

  课堂练习能巩固学生知识,发展学生思维,形成学生能力。在反馈练习中我们可从抓住训练重点,在突破难点上下苦功夫,巧功夫,恰到好处的渗透德育。如:在《好孩子》一文教学中,我在课堂巩固训练中实施了让学生带着感情去分角色朗读课文,把学生带入情境,并让他们自编自演课本剧,学生的理解与感悟就在表演中得到了升华,从而让他们在这样的课堂练习中认识到了舍己为人、助人为乐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好行为、好品质,知道自己应该学习京京做一个为他人着想,为他人谋利益的好孩子。

  4、在总结回顾中延伸德育

  语文教材中固有的思想教育,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依据。对此,我们应在全课总结、延伸学习内容的时刻,巧妙地渗透总结性的德育教育。如:在《一张珍贵的照片》一文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自主小结,让学生在知道周总理在困难时期深入农村,在让小花带路和桂花家做客的两件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总理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对农民的疾苦非常关心,从而引申教育孩子要学习周总理,做一个性格温和,品质优秀的人。

  5、在学生习作中诱导德育

  新课程教学建议对写作提出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要说假话、空话、套话。这不仅是教作文,也是教做人,可见学生习作要融进学生生活,与学生的行为习惯联系起来,使学生通过写作感知做人道理,学会做人。今年元旦前夕,我给学生留了一道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元旦回家过节,一家人团聚吃饭时,你给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盛饭、夹菜,看看他们有什么表现,你当时有什么感受,然后写在日记本上。有一位学生这样写道:……今天是元旦节,妈妈为我们一家准备一顿丰盛的佳肴。开饭了,一家人围坐一团,我先给他们发餐具,然后给爸妈盛饭,把他们俩爱吃的菜夹到他们的碗里,这时妈妈用惊奇的目光看着我,说:“新年有新事,太阳从西边出来了,我的小皇帝懂得孝敬父母了。”……一向都由父母侍奉的我,听了心里美滋滋的,别提有多高兴。我想:妈妈为了供我上学,辛勤地工作,还要做那么多的家务活,以后我一定要好好的孝敬妈妈,帮妈妈做家务,减轻妈妈的负担。还有一位同学写道:……我给奶奶盛饭,爸爸却不高兴地说:“你自己盛给你自己吧,奶奶会自己盛饭,用不着你多此一举。”听了,我满脸的笑容消失了。心里想:难道我这样做错了吗?孝敬老人应从小事做起……。由此可见,习作可以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净化学生的心灵,使之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传统美德。

  6、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实施德育

  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口语交际内容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如:《有礼貌》、《请到我家来》、《打电话》、《买文具》等内容教育学生在与人交往中,要学会使用礼貌用语,学会礼貌待人;《小鸭子得救了》、《应该帮助他们》等内容教育学生养成助人为乐的好品德。上好口语交际课,也能感染学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三)拓宽视野,在课外阅读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的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

  通过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是语文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正确认识语文课外活动的作用,将课堂内外德育做到有机结合,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课外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活动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并注意有层次性和针对性。通过这些活动渗透道德品德教育,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德育于语文课外活动中。

  (五)在作业批改中渗透德育

  学生的作业既能检验他们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也最能及时反映出他们的思想动态。所以在作业批改中,教师应该随时注意各种苗头,及时加以引导、纠正,并不失时机地渗透思想教育。例如,我在批改学生的作业时,曾发现有位同学用“帮助”造句:“只有别人帮助了我,我才帮助别人。”我把这个同学找来跟他讲明了助人为乐的道理,使他明白了应该如何“助人为乐”。

  (六)通过语文教师的自身形象,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有广博坚实的业务知识,而且要不断充实和更新,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德育教育既要言传,又要身教,处处为人师表,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先做到,用自己的爱心和人格魅力感染影响学生。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激发学生兴趣,树立乐观向上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精神。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我总是尽可能地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参加难易不同层次的活动,对成绩差的同学尽可能予以肯定,激发他们的学生热情,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同时还经常注意自身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给学生树立榜样。只要细心发掘德育工作和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并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将二者融为一体,都可以让学生得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而不会使德育成为空泛的口头说教,从而很好地促进学科知识的学习,为学科知识的吸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应注意的问题。

  (一)忌将德育变成空洞的说教。

  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在自然的生活中形成的,这是人的德性形成的一个基本规律。因此,抽象的道德戒律,只是说教是不能深入人心的,特别是现在人们的思想已驶入了现代化的快车道,小学生耳闻目染,其思想认识也已变的逐渐复杂起来。如不能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工作,势必造成社会危害。摒弃“说教式”、“灌溉式”、“挤压式”的教育方式,巧抓机遇,充分利用“节日庆典、晨会、校(班、队)会、国旗下讲话、宣传栏、黑板报、校外德育教育基地”等,不失时机的加强对小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把道德认知自觉的转化为道德行为。

  (二)忌将德育活动搞成做秀。

  有的学校喜欢在特别的日子,特别的地方,带领学生做义务劳动,雷锋活动等。他们在劳动时戴着很不协调的红色丝带,上面还醒目地写着“某某某学校”,在灿烂的阳光下,显得格外的刺眼。这种德育的做秀活动能够让美好的德育思想深深的扎根于学生的心灵的土壤吗?将来能够开出美德鲜花一生灿烂吗?

  (三)忌用行政的力量去实施德育工作。

  我们应对学生实行人文关怀。就是要以人为本,要把关怀作为德育的内在要求,去关注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感情世界,关注学生的生命。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在自然的生活中形成的,这是人的德性形成的一个基本规律。因此,抽象的道德戒律,光说教是不能深入人心的。我们用简单粗暴的行政力量去规范学生的道德问题是很难奏效的。必须彻底改造教师行为文化,最后通过教师行为影响学生的行为文化,不能靠行政的力量去规范学生这样那样不准。

  (四)忌不切合学生年龄、心理实际的德育。

  德育不是驯服人的过程,而是像佛主一样度化人的过程。所以,师生间的人格平等与相互尊重是德育的前提,不能压抑学生的天性去制定成年人喜欢的规矩。任何漠视学生的权利,对学生缺乏人文关怀等不好的规矩制度都应完全唾弃。

  (五)忌为德育而教育学生。

  过去,我们把“利他”、“奉献”和“自我牺牲”等看作道德的核心,从而失去了自我。这种行为不能作为道德的楷模而受到表扬或大肆宣扬,相反还应受到劝阻和批评。因为这些行为已经侵犯了自身的基本人权。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可贵的,都应珍视;每朵花都有盛开的权利。像学生毫无把握的救人行为等,在道德层面都不该提倡。人性是德育的起点,也是德育的终点,是德育的立身之本,不能为德育而教育学生。

  没有语文,德育像是没有绿叶的光杆;没有德育,语文也只是剩下河床的枯河。语文中有德育,但语文本身并不能代替德育,语文只是渗透了德育。在语文教学中只要勇于探索,重视文道结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把思想教育渗透教学全过程,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开发和思想情操陶冶为一炉,就能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抓住新课程改革的契机,结合语文课文特点及与课文相关的内容,立足课堂教学来陶冶学生的情操,真正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语文学科教学中,从而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为祖国培养更多更好的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祖国的明天才会充满希望!

  小学语文穿插品德教育的随笔【第三篇】:浅谈品德教育中的师生关系

  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因此,两者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的人与人的关系。但当前师生人际关系中普遍存在着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倾向,严重地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摧残了学生的自信心,由此导致了学生对教师的抵触情绪,师生关系处于冲突和对立之中,成了教育的阻力。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如能建立人道的、和谐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就可以使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召唤、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交往是活动的最基本形式,动态地表现出来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构建,它不仅是一种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这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

  一、倾听心灵的声音

  教育孩子首要的是创造一个环境,就像农民种庄稼,必须给它合适的土壤。这合适的土壤就是一种和谐、真诚和温馨的氛围,是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

  1、学会做孩子。

  首先,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走进学生多彩的世界,你才会发现学生有多可爱,才能了解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因此,在课间,我们可以与学生聊聊天,一起活动,拉近彼此间的距离,与他们共同分享快乐、分担忧愁。其次,要多关注学生的身体状况、情绪生活,在他们身体不适时能得以母亲般的关怀,在他们情绪波动时能得以调整。真情的付出,必定能得到学生的真情回报,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联系。

  2、学会做朋友。

  朋友,意味着平等,意味着毫不隐瞒,意味着真情帮助。课堂上,如以朋友的身份进入教学情境,与他们进行心与心的交融,就能真正帮助学生解除心中困惑,促进道德内化。

  二、让心灵阳光灿烂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如果倾听学生的心灵,给学生创设一个关爱的氛围比作庄稼生长的土壤的话,那么,互相尊重、赞赏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充满阳光则可以看作是庄稼茁壮成长还需要的阳光雨露。因为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树有树的美,花有花的美,草有草的美,万物各成其美,人作为万物之灵,更是如此。所以,不管他是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性格孤立不合群的学生,还是与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我们都要尊重他们做人的尊严和价值,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不仅如此,还要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心灵放光。

  我知道学生们心里也有自己的想法,就说:“社会上的人们是如此做的,我知道同学们也都想用实际行动献上自己的爱心,不如,我们也来发挥自己的相象和聪明才智,为他们设计一些有用的、便捷的设施,或写上你想做的实事好吗?”学生在教师的提议下,情趣高昂地开始了自己的设计。虽然,这些设计并不一定可行,并不一定能经得起推敲,但,这些设计代表着学生纯真的心灵,充满了对残疾人的深深爱意,我被感动了,说:“虽然,你们的设计还显得稚嫩,虽然,你们的设计可能不会马上成为现实,但等到你们梦想成为现实的那一天,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学生的爱心和设计都得到了老师的肯定与赞赏,因而,表现得尤为积极向上。后来,市里成立助残基金会,我无须费口舌,一经提议,一呼百应。

  三、指向心灵深处

  品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座宝藏,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帮助孩子去认识自己、发现自己,树立自信,从而使孩子将自己的潜能一个个挖掘出来。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的引导。”现实生活中,有的学生就缺少这种自我认识。

  四、多作肯定性评价

  学生判断能力较弱,老师心理投射是他们形成自我评价的主要来源,这在小学低年级尤其明显,学生需要从老师给予的肯定性评价中确立自信心。如果你在写成绩报告册时,能评价他聪明,能干。写些激励性语言,他就认为自己确实是这样,遇事敢于自己动手去做;如果你平时老是讲他傻、没出息等有损自尊的语言,他就觉得自己真的不行,失去自己动手去做的信心。英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美国一所小学做实验,以18个班的学生,作了预测未来的测验,然后把具备“最佳发展前途”的学生名单交给老师。这种暗示坚定了老师对这名单上的学生的肯定。使这些原本是随意指定的学生感到异样的自信、自尊、自爱,敢于提问、回答。8个月后复试,这些学生进步快、活泼、可爱。实验表明:教师对学生的情感、笑容、肯定评价形成了期待效应。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我们为何不满足他呢?既能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让学生学会自主、自强、自信、自立,还能展示生命的原生态,何乐而不为呢? 罗森塔尔实验对我们教师作用可不小。

  五、要学会民主

  学习是民主的、开放的,学生应是课堂的主人,教师要大度从容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让课堂响起琅琅地读书声、激烈地争论声,教师要给学生多一点时间,让他们充分思考,充分表达,充分质疑,允许学生发表个人观点,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

  六、增强自信心

  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是一种能够侵润人心灵的潜流,虽然无形而轻缓,却有一种内在的力量,如同春天的大地里种子的萌发,纤细的根茎能够撼动坚硬的土层;如同微小柔弱的水滴,我们可以从水滴石穿中看到它的力量。

  深知信任力量的伟大后,每当在给学生们布置一件工作时,我都会给予殷切的期望:“老师经过再三的考虑,把任务教给了你,相信你肯定能出色的完成这件事!”无疑,这样的话语给人与精神的振奋,孩子们感受到:老师很信任我,我一定要出色地完成任务。当他们圆满地完成后,我又用赞赏的口吻说:“你真行,老师没有看错你!”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孩子没有完成任务,我也会以鼓励的语气说:“没关系,你已经尽力了,要知道还有下次呢!”对成功者给予表扬,对失败者加于鼓励,在老师的呵护下,学生的自信心肯定会增强。

  七、发展个性

  了解每一位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个性,为此作为老师应提供必要的机会。如学期初开展各种兴趣小组活动时,让学生根据自己个性特长的需要充分地选择喜欢的小组活动,在有经验的老师的帮助、指导下,他们的各种能力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同时,在班内我们也应该给每位学生提供一个适当的岗位,积极扶植学生,让他们多参加活动。每月学校都会开展各种综合实践活动,如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等,我都先在自己班中举行相关的活动让每个人都参加,然后再择优参加学校的比赛。通过一次次的锻炼,学生的独特个性逐渐张扬起来。

  当然,教师还得提高教学活动吸引力,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才能进一步优化师生情感关系,触动学生心灵最微妙的地方,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

  小学语文穿插品德教育的随笔【第四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根据语文学科“文道结合”的特点,在学生认知的学习过程中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既注重工具性,又要注重人文性,达到既“教书”又“育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可现实生活中往往是教师“苦口婆心、语重心长”。学生呢,却是“左耳进,右耳出”没能收到德育的实效。其主要原因是老师未能真正打动学生的心,未能将课文与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未能做到“渗透”。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教育论述中指出:“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教育家于永正也说过:“当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时,你的教育就失败了。”这就告诉我们:当学生不知道你在教育他时,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就会越大。古人云:“文章不是无情物”、“凡为文以意为主”。小学语文课文含有许多育人的素材,有的渗透着先人的高贵品质,有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还有科普的、渗透生态环境和环境卫生的等。其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品德因素,要看老师如何去发现,去挖掘,去利用。教师必须依据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适时、适地、适当地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爱国教育,传统教育等,为他们的人生奠定下坚实的基础。德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和渗透,才能达到“水到渠成”而又“润物无声”的“无痕”效果呢?这些年我把语文教学与德育工作相结合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课前总是认真备课,多角度思考,在备语文教材的同时,着手于寻找教材内容与德育相渗透的最佳结合点。尽力做到德育与学科教育水乳交融,使德育工作附着有物。

  一、在识字教学中的渗透德育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每堂课上都要周而复始地识字写字,如果教师的方法单一,那识字教学对于学生来讲无疑是枯燥乏味的。识字教学,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很重要。一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中指出:“在识字教学中,还要倡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联系生活识字本身就是一个有很多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过程。曾记得这样一堂识字课,教者在教学“打”字时,他先和学生一起学习了这个字的读音,分析了这个字的字形。然后问:“你知道这个字的意思吗?能组词吗?”学生便积极地举手发言,组了“打架、打人、打骂”等词语。教师听了,先是肯定了几个学生的发言,然后问:“同学们,我们能打人、打架、打骂别人吗?”学生一齐回答:“不能。”老师说:“对了,我们在生活中不能随便打人、打架、打骂别人。那你们还能组其它有表示打这这个动作的词语吗?”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很快组成了“打球”“打水”“打鱼”等词语。像这位老师的教学,不仅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避免识字教学简单而又枯燥的过程。听了这位教师的课,我深受启发,低年级学生是人生受教育的启蒙阶段,必须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学习“赢”字时,我采用了“拆分”的教学方法,“亡”就是要有牺牲精神;“口”是要有一个好口才;“月”是指要有时间意识;“贝”是要有创造财富的意识;“凡”是告诉我们要有一颗平凡心。告诉学生你只要具备了“亡”、“口”、“月”、 “贝”、“凡”这五种意识,你就能成功,就能“赢”!这样一分,学生一下子记住了。这样的识字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而且对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在情境创设中渗透德育

  质疑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小学阶段的孩子正处于“爱发问”的好奇阶段,有很强的可塑性,要使学生对文章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创设各种有趣、有探索价值的问题情景,使学生迅速地进入课文预定的情景,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寻求正确的答案的同时,又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我在教《鸟的天堂》一课时,提出如下问题:①真有天堂吗,你心中的天堂是什么样子的?②鸟会有天堂吗?鸟的天堂又是什么样的呢?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意识到只要生活快乐的地方就是天堂。明白人与动物应该和谐相处,只有保护大自然,大自然才会给我们最好的回报,从而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再例如我在教授《朱德的扁担》一课时,设计了以下问题:(1)去挑粮食是一件怎样的事情?(2)你是怎么知道的?(3)从“大家都争着去”说明了什么?(4)同志们为什么要把朱德的扁担藏起来?(5)朱德同志又是怎么做的?(6)这件事情说明了什么?……这些问题都是同学可以解决的,在解决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体会到在共产党领导的军队里,人人平等,部队里随处可见战友情。不要教师刻意的去空洞地说教。高层领导人的光辉形象栩栩如生,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三、在指导阅读中渗透德育

  在《为什么我们要读一本书》中弗吉尼亚•何尔夫说:“我们是通过自己的感情来获得书中启示而不是通过别人理智的评判。一旦感觉的神经把一股激动之情渗透到心灵时我们便会获得主要的启示。”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贯穿在全篇课文的字里行间,有明确的,有含蓄的。只有通过教师入情入境的朗读指导,才能“悟”出“道”来,产生感情共鸣,让学生受到教育。如讲授《凡卡》时,反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对比朗读信的内容和写信时想的事两部分,还指导学生朗读重点句。其中学生朗读:“……我没爹没娘,只有您一个亲人了?”“……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读着读着,学生便不由自主地对凡卡产生了深深的同情。接着又让学生对“寄信后的事”进行想象,并讨论“爷爷能不能收到凡卡的信?”和“如果爷爷收到信,会不会带凡卡回家,为什么?”课文结尾为什么要这样写?通过朗读、讨论,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凡卡的悲惨命运是无法摆脱的,因为当时是黑暗的旧社会。从而激发全体学生痛恨旧社会,珍惜今天幸福生活。所以,只要让儿童走用心去体验,就会使他们沉浸在课文浓厚的情感意境中,自己的感受也会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又如在指导学生朗读《观潮》时,我先播放录相,然后引导学生转换心理角色:假如当时你就在现场,看到这雄奇、壮观的钱塘江大潮,你心里会怎么想,怎么说?在学生充分与作者感情契合后,我指导他们反复诵读,从容回味,使学生头脑中浮现出优美景物,读出自己由衷的喜爱,倾诉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之情。这时想叫他不喜欢自己的祖国的山河都难。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虽不直露张扬,却更持久有效,如春雨无声无息,深入孩子们的心田。这样的情感教育,不再是生搬硬套,而是进入了“润物细无声”的境界。这就是我们教学的目标内涵。

  四、德育渗透于剖析词句中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的心声,一字一句隐含着作者的情感和观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甚至咬文嚼字,从而揣摩其中的德育内涵,领会课文的思想底蕴。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在描写“我”的内心活动这一片段中,我抓住“担心”、“不敢朝他那儿看”、“忍不住不看”这些词语引导学生思考:“我”担心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个担心?为什么“我”不敢朝他那儿看,但又忍不住不看?让学生知道“我”当时内心十分痛苦、十分矛盾,是因为邱少云所处的境地实在是太危险了,战友之间的心是紧紧相连的。然后抓住描写邱少云外表的重点句子:“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来剖析邱少云的内心世界。提问:为什么邱少云能在烈火中纹丝不动?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去想象他的内心活动,在学生心中树立起邱少云光辉的形象,使学生受到“不畏牺牲、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的教育。还有在教学《陶罐和铁罐》时,我紧扣题眼提问,陶罐和铁罐他们最后的结局如何?你从这个故事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通过课文中“傲慢”“相提并论”“轻蔑”等词中体会到了做人的真谛,孩子说:“我从这个故事中体会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们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咬文嚼字,孩子们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学生还从“铁罐早已氧化”从这句话中可悟出,铁罐骄傲自满是因为只看到自己的长处——摔不烂,而没有想到自己的短处——被氧化,这样引导学生使学生明白了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教育学生要多做自我批评,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和陶冶。

  (四)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作文就是用语言文字表达他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感受,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因此,教学生作文和教学生做人是一致的。

  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泉,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必须引导他们多接触日益发展的社会。为了是学生能够如实反映社会实践,敢于敞开思想,敢于说真话,说实话,写出有独立见解的文章,结合《杨桃》一课,我让每个学生都从作者的角度观察杨桃,从而理解作者画画实事求是的态度。接着再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自己是如何做到实事求是的,或以后准备怎样做到实事求是。这样,学生就能把课文内容和自己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用从课文中学到的道理来指导自己今后如何做事,如何做人。另外,作文是师生交流的重要手段,学生可以在日记和作文当中尽情倾吐自己的心声,挥洒自己的才情,教师则可通过评改学生的习作,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指导,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曾经教过一个毕业班的学生,她成绩好,却心高气傲,不愿与人交流。她在一次作文中写出了她的苦闷与理想。原来她的心高气傲缘于父母对弟弟的偏爱。她很喜欢唱歌,希望自己将来能当一名歌星。每一次,她在家里唱卡拉OK而与弟弟争抢电视,父母都一如既往地向着弟弟,这使得她满肚子委屈而心生怨恨。我在给她的作文评语中这样写道:“心胸宽广,看开一切,你会生活得很快乐的。你的歌唱得很好听,聪明有才干的你只要认定目标,不懈努力,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成功的!”从此,这个女生非常信任我,连听课眼神都充满了希望。她变得开朗、活泼起来。后来,她在中学时如愿参加了校园歌手比赛并得了第一名。她在写信给我报告喜讯时还特别提到了当年那篇作文上的评语对她的影响很大。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教给学生写作技巧,还要在作文中及时发现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引导学生。有时,我们的一句鼓励,一声叮嘱,会帮助学生,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有人曾做过这样的比喻“把人比作一部汽车智力和能力如同发动机,而个人品德如同刹车和方向盘,没有良好的发动机就不是好汽车,没有良好的方向盘和刹车,发动机越好越可怕。”因此,每一位教师均应担负起“既教书又育人”的重任。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还可以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老师要发挥学科优势,不断探索,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积极有效的渗透德育。如何渗透德育,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重要的是教师应有强烈的既教书又育人的意识。

  小学语文穿插品德教育的随笔【第五篇】:《德育渗透,让语文更有“味”》教育随笔

  本学期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我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优势,进行德育渗透,让德育与知识、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促使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一、在语文教学中,坚持文道结合的原则,让学生获得思想品德教育能更具体、形象。

  “没有德育的教学,智育也是苍白的。”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落实教学目标,德育智育结合,文道结合是必要的。在教学中,我通过介绍写作背景,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欣赏,归纳总结等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定写作技巧的同时,能更具体形象地获得思想教育教学效果。如学习“综合性学习”单元时,我让学生感受课文人物的形象,体会离开母校时那种依依不舍的情感,从而教育青少年要有远大的理想。在学习这条路上如果坚持下去,最终赢得胜利,就会有一种自豪感。这样,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技能,而且在潜移默化中,逐渐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二、在语文教学中,注意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之成为积极向上的动力,也确保教学中德德育渗透取得更大效果。

  语文学科那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就是一块块的情感天地,我通过富有情感的教学,巧妙的教学手段,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文章蕴含的真、善、美,从而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积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激发培养学生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的真挚情感,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技能,而且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

  三、深挖教材中德德育因素,加强对学生品德熏陶。

  教材中德育的内容,不可能像学科知识那样处处明显,它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个别隐蔽的,思想教育是渗透在学科知识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不能仅停留在那些表面的内容上,而应当是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因素,语文学科的德育,材料虽然丰富,同样需要我们多方面深入挖掘,以提高德育渗透的成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我通过引导学生欣赏文中字、词、句;理解句中句式的作用及其变换、文中修辞、标点符号的运用,使学生能意识到祖国语言无可比拟的表现力,体会到祖国语言质美意深,简练如金的妙处,能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姿,包罗万象。总而言之,只有深挖,才能加强德育渗透的力度,使青少年不断增强自身素质,提高自身的道德情操。当然,应当注意实事求是得深挖,没有得不能牵强体会,那只能是画蛇添足。

  四、把德育渗透到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

  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学生增强素质的另一途径。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成语接龙比赛,收集简报,做手抄报,开讨论会、讲演等。这些活动丰富学生语文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素质,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熏陶,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如:典诗歌朗诵、讲成语故事,让学生们既能掌握朗读、讲演的技巧,又让学生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形象,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延伸阅读
随笔,即随手笔录,是由法国散文家蒙田所创的一种文学样式,是散文的一个分支,也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教育随笔【三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3-08-14
随笔,顾名思义:随笔一记,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作者惯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婉而多讽,是过去社会较为流行的一种文体。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教育随笔简短锦集三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3-08-13
教育随笔它一般篇幅不长,不用经过缜密的构思后再动笔,而是像写日记一样,兴之所至,一挥而就,把教育实践中最有意义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历铺展成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教育随笔教学设计【六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3-08-12
随笔,即随手笔录,是由法国散文家蒙田所创的一种文学样式,是散文的一个分支,也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教育随笔【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3-08-12
教育(Education)狭义上指专门组织的学校教育;广义上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一词来源于孟子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小学教育随笔【三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3-08-12
随笔,顾名思义:随笔一记,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作者惯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婉而多讽,是过去社会较为流行的一种文体。随笔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是由法国散文家蒙田所创的。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教育随笔简短(通用4
2023-08-12
教育(Education)狭义上指专门组织的学校教育;广义上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一词来源于孟子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教育随笔范文汇总三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3-08-11
教育(Education)狭义上指专门组织的学校教育;广义上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一词来源于孟子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教育随笔(锦集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2023-08-11
党的建设是党的工作的属概念,又是党务工作的种概念,它是指党为保持自己的性质而从事的一系列自我完善的活动,不仅包括党务工作,还包括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制度建设等。党的建设关系重大、牵动全局。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教育随笔教学典型案例(通用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
2023-08-11
教育(Education)狭义上指专门组织的学校教育;广义上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一词来源于孟子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拉丁语educare是西方“教育”一词的来源,意思是“引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教育随笔锦集三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3-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