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德国印象随笔

随笔杂谈 |

时间:

2019-11-13

|

【www.baibaidjt.com--随笔杂谈】

  德国印象随笔(一)——读季羡林《德国印象》有感

  今天读完了季羡林先生的《德国印象》,只是草草的过了一遍,这本书初步记录了季先生在德国求学十年的经历,其中季先生经历了德国纳粹毁灭的时期。

  书不是很厚,但是排版封面的风格都是我喜欢的,不同于现在书中统一的宋体,黑体,这本书是淡绿色的底,深褐色的字,封面也是非常有感觉的,具体什么感觉,真的形容不出来,就是感觉很有意味,铺着暗红色地砖的德国街道,真是非常痛恨又非常惋惜自己的词语匮乏,一直都是非常喜欢这种感觉,但限于词语的匮乏,竟是一直未能找到一个好的形容词来描述它。

  一直以为像季先生这样的大师是不会彷徨的,应该是生而知之的,以为他们应该是梦想明确,意志坚定的。当然先生确实是意志坚定的,但是原来先生在留学初期对梦想,对前路也是有过迷茫,有过犹豫的。突然想到鲁迅先生,也是有弃医从文的决定的。

  这样就可以安慰自己,连大家都会这样,那自己对于前路的迷茫,对于未来的恐慌,对于人际的无措是不是也是一个必经的过程呢?希望我可以顺利的度过这个过程,然后像季先生这样,选择了道路,一路走下去!

  季先生在德国十年,虽然只用了170多页来记述,但是每页都可以见到季先生的对自身的鞭策和季先生的努力。而且通读过后,我竟惊奇的发现季先生仿佛是对生活在德国的10年人生没有一点遗憾与悔恨,起码是为悔恨遗憾到由笔记录下来,我认为这是极为了不起的,想想自己短短20年的生命,刨去前10年的懵懂无知,刨去8年的义务教育由学校和父母管制的生活,就是这未到四年的大学生活,我就充满的遗憾,充满了悔恨,我总是不停地想着若当时努力,现在定是一番更明亮的光景;若是当时更主动一些,是不是现在就会不用这样无所事事;若让我写一本吉大记事,那一定篇篇都有悔恨这两个字眼了!

  所以伟人自有其伟大之处,从季先生初到德国对同为留学生的某些中国纨绔子弟的不好作风的鄙弃;从季先生可以在10年中同他生活的周边的德国本土家庭的友好关系;从季先生与他的前辈大师们的深厚的师生情中都可以看到季先生的杰出!

  希望我也可以努力的做一个有用的人,不求杰出,只求有用!

  德国印象随笔(二)——有感于季老的德国之旅

  通过阅读《德国印象》以及《牛棚杂忆》(,我感觉季羡林先生在德国十年之所以能够一方面在学业上卓有成就,另一方面在生活上处处受到照顾,关键在于他在学业的追求上有着坚韧不拔、忘我奋斗的献身学术的意志力,关键在于他在为人处事上有着善良、纯朴、正直的谦谦君子般的人格魅力。

  季老于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文,1941年获博士学位。他的论文是优,印学、斯拉夫语言、英文也都是优。这一切成绩不是偶然的。“许许多多国民党的大官,无不有子女或亲属在德国,而且几乎都聚集在柏林。因为这里有吃有喝,有玩有乐,既不用上学听课,也用不着说德国话……看一看一些"衙内"们那种狂妄自大、惟我独尊的神态,听一听他们谈话的内容:吃、喝、玩、乐,甚至玩女人、嫖娼妓等”。当许多在德国的中国留学生,每天吃喝玩乐不务正业的时候,季羡林却每天全力以赴致力于学业。季老一留德就开始注意选择自己的主攻方向,等自己要走的道路确定下来之后,尽管原定留德两年,他还是为参加博士考试而作准备。而后来博士毕业并当了教师,仍然每天吃过早点就去研究所,中午在外面简单吃饭之后还是回到研究所工作,直到晚上回家,每天生活极有规律。即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空袭和饿肚子的艰苦岁月里,他的学习和研究工作也是坚持不懈。终于写出许多极有新的创见的学术论文,成果卓著。

  同样让我们仰视钦佩、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他那为人处事的原则。为什么瓦尔德施米特等德国的老师、女房东欧朴尔太太等德国的百姓对季羡林有着视如己出的深情厚谊?因为季老有着中国优秀知识份子那种特有的温良恭让的品格,有着正直无比的道德操守。有一件事可以说明季老的人格魅力。季羡林用德文写博士论文,在送论文给教授看之前,必须用打字机打成清样。可是,季羡林没有打字机,也不会打字。迈耶夫妇的大女儿伊姆加德小姐能打字,又有打字机,愿意帮助季羡林打字。于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季羡林几乎天天晚上到她家去。因为论文原稿改得太乱,而且论文内容稀奇古怪,对伊姆加德来说,简直像天书一样。因此,伊姆加德小姐打字时,季羡林必须坐在旁边,以便咨询。这样往往每天都工作到深夜,季羡林才摸黑回家。博士论文结束后四五年内,季羡林又写了许多论文,仍然是伊姆加德打字。一个是未嫁的活泼可爱的少女,一个是年轻有为的青年,长期的相处,两人都自然而然的产生了爱慕之情。然而季羡林却能够面对自己有着远在祖国的妻子儿女的现实,忍住了内心那份爱情的激流,不让它涌泻出来。这件事在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季羡林先生》(张光璘著)里说,近年来,有人专程到哥廷根遍寻伊姆加德小姐的下落,最后终于找到了她。今天的伊姆加德小姐,已是满头银发的老人,然而精神矍铄,风韵犹存。她终身未婚,独身至今,而那台老式的打字机依然静静地放在桌子上。

  季老的学识和人品,那种在学术上孜孜不倦追求的作风和精神,那种在生活中强烈的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为我所无限钦敬和景仰,是我永远的榜样和楷模。

  《德国印象》全书语言朴素而又不乏智慧灵动,情绪真挚饱满感人。

  读《德国印象》,使人增长见识,陶冶性情;掩卷长思,感触多多,意味深远。

  或记叙,或评论,或抒情,跟随季老那诚挚朴实的叙说,我仿佛淌洋在德国异土他乡,进出于学术研究所。读《德国印象》,催人奋进,心中充满对自由学术殿堂的向往。

  动荡的岁月,沧桑的世事,难忘的师恩,诚挚的友情。读《德国印象》,倍感温馨,似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仁爱与厚德思想的熏陶。

  德国印象随笔(三)——在季老笔下

  在我的印象中,一谈到德国就想到杀人如草的希特勒和纳粹组织。然而通过季羡林先生的《德国印象》,我却看到了另外一个德国形象。

  在季老的笔下,德国的土地是多么美丽。如哥廷根,“素以风景秀丽闻名全德。东面山林密布,一年四季,绿草如茵。即使冬天下了雪,绿草埋在白雪下,依然翠绿如春……苍蝇、蚊子成了稀有动物。跳蚤、臭虫更是闻所未闻。街道洁净得邪性,你躺在马路上打滚,决不会沾上任何一点尘土……”。想一想,我国现在的"卫生城市",有哪一个能够做到这样。

  在季老的笔下,德国的学术氛围是多么浓厚。季老的老师们,如瓦尔德施米特教授、西克教授等这些人个个治学严谨、一丝不苟。“他们的学风都是异常地认真、细致、谨严。他们写文章,都是再三斟酌,多方讨论,然后才发表”。季老选择的梵文课程,只有他一个学生,可是老师仍然认真严肃地讲课。在二战大轰炸中,季老还看到德国飞机制造之父、流体力学权威普兰特尔教授,居然在炮火弥漫中仔细观察一段短墙,在研究炸弹爆炸引起的气流是怎样摧毁短墙的,听到他在自言自语,“这真是难得的机会!我的流体力学试验室里无论如何也装配不起来的。”还有个地球物理学教授,当飞机轰炸,人们都往地下室跑的时候,他却急不可待从楼下往楼上跑,要观察实验室里无法看到的“全城震声冲天,动地山摇”的景象。德国学者们这种忠于科学、愿为科学而舍命的精神,无不令人肃然起敬。

  在季老的笔下,德国的大学自由也是多么令人神往。“德国大学是绝对自由的。只要中学毕业,就可以愿意入哪个大学,就入哪个,不懂什么叫入学考试。入学以后,愿意入哪个系,就入哪个;愿意改系,随时可改;愿意选多少课,选什么课,悉听尊便;学文科的可以选医学、神学的课;也可以只选一门课,或者选十门八门。上课时,愿意上就上,不愿意上就走;迟到早退,完全自由。从来没有课堂考试”。“在德国,是教授说了算,什么院长、校长、部长都无权干预教授的决定。如果一个学生不想做论文,绝没有人强迫他。只要自己有钱,可以十年八年地念下去。” 如此的自由而又实事求是的学术生活,怎不令人神而往之。不过,德国大学的自由,并不是意味着可以轻易混文凭。有个女学生的论文,被教授当面摔到地上;读书很用功的章用,也因为论文通不过而多读了几年。 在季老的笔下,德国的人民是多么勤劳、善良、纯朴和正直。季老的老师们个个都对他和蔼可爱,老教授们对他可以说是视如己出般爱护。他的女房东欧朴尔太太,则是对他关怀备至,象自己的母亲一样。她每天给他准备晚饭,给他打扫房间、洗衣服、洗床单、准备洗澡水、擦皮鞋、铺叠被子。他在生活方面的所有需要,她一手包下来了。季老写到的“迈耶的一家”中,很长一段时间,伊姆加德小姐帮他为博士论文打字,往往每天都工作到深夜。在“表的喜剧”里,从那位修表的老头和他的太太身上,更可见德国人民的正直和善良。

  德国印象随笔(四)——一段晚来的没有结局的爱情

  在德国哥廷根的日子里,季羡林饱受轰炸、饥饿、乡愁的煎熬,有家不能归,有苦不能诉,一切的不幸与委曲,只能默默地往肚子里咽。但是,诚如《红楼梦》中所云:“大不幸中却有大幸。”季羡林在哥廷根的艰难岁月里,有一件事情曾给他带来过前所未有的幸福与快乐,这便是他与一位德国姑娘之间的一段爱情经历。

  在季羡林住的同一条街上,有一家叫迈耶的德国人家。迈耶为人憨厚朴实,迈耶太太却生性活泼,能说会道,热情好客。他们夫妇有两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大小姐叫伊姆加德,身材苗条,皮肤白皙,金发碧眼,活泼可爱,年龄比季羡林小一些,当时尚未嫁人,待字闺中。

  迈耶家也像其他德国人一样,把多余的房间租给中国留学生住。恰好,季羡林的好友田德望便是迈耶家的房客。季羡林常去田德望住处拜访,一来二去,便同迈耶一家人熟悉了。季羡林当时不过三十上下,年轻英俊,待人谦和有礼,正在读博士学位,又说得一口流利的德语。迈耶一家人很快就喜欢上了这个来自中国的年轻人。

  季羡林当时正在写博士论文。他用德文写成稿子,在送给教授看之前,必须用打字机 打成清稿。可是季羡林没有打字机,也不会打字,适逢伊姆加德小姐能打字,自己又有打字机,而且她很愿意帮助季羡林打字。这样一来,季羡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几乎天天晚上到她家去。

  季羡林获得博士学位后,又在德国呆了四五年,其间,他又写了几篇很长的论文,都是请伊姆加德小姐打的字。所以,直至1945年季羡林离开德国前,还经常去她家打字。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季羡林和伊姆加德小姐之间渐渐产生了感情。除了打字季羡林去迈耶家外,后来,迈耶家凡有喜庆日子,招待客人吃点心、吃茶什么的,迈耶太太必定邀请季羡林参加。特别是在伊姆加德生日那一天,季羡林是必不可少的客人。每逢季羡林到迈耶家,伊姆加德总是打扮得漂漂亮亮,满面笑容,格外热情。迈耶太太在安排座位时,总让季羡林坐在伊姆加德的旁边。

  一对异国青年同时坠入了爱河。但是,每当季羡林回到寓所,内心便充满矛盾与痛苦,因为他是一个有妻子、有儿女的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幸福与痛苦,欢乐与自责的矛盾心理,一直折磨着他。最后,他终于决定,为了不伤害或少伤害别人,还是自己来咽下这个苦果。

  季羡林当年离开哥廷根后,伊姆加德就一直在等待他回来,虽然再也没有得到季羡林的消息,但她依然执意地等待并终身未婚。这个固执而坚忍的女人,伴着一台老式打字机,一等就是60年。为了季羡林,她支付了一生的光阴和爱情。

  1980年11月,季羡林率领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赴德访问,哥廷根是访问的最后一站。在助手陪同下,季羡林来到了伊姆加德家的门口。门开了,是一位身材矮小健壮的中年妇女,季羡林的眼神骤然黯淡下去……

  2000年,香港电视台一位女导演在拍摄季羡林的传记片时,专程前往哥廷根打听伊姆加德的下落。依然是季羡林1980年重访的那间房子,这一次开门的是一位满头银发,着玫瑰红长裙的妇人,她笑脸盈盈地向来客问好:“你好!我是伊姆加德。你是从中国来的客人吗?”

  女导演激动地问:“还记得60多年前那个中国留学生季羡林吗?”

  伊姆加德迟疑片刻后,眼泪潺潺而落:“是羡林·季吧?我们都这么叫他。我一直在等他的消息,他还好吗?”

  季羡林当年离开哥廷根后,伊姆加德就一直在等待他回来,虽然再也没有得到季羡林的消息,但她依然执意地等待并终身未婚。这个固执而坚忍的女人,伴着一台老式打字机,一等就是60年。为了季羡林,她支付了一生的光阴和爱情。

  只是,命运有时就像个可恶的顽童。在季羡林重返哥廷根的时候,伊姆加德其实就住在原来房间的楼上,可惜住在她原来房间的新住户不认识她。就这样阴错阳差,季羡林与伊姆加德擦肩而过。

  季羡林90岁生日那天收到了伊姆加德从哥廷根寄来的一张照片,照片上满头银发,端庄恬静地微笑着的老人,给季羡林一直牵挂也愧疚的心,带来了温暖的慰藉。

  德国印象随笔(五)——德国之行

  德国,一个被称为“诗人与思想家”的国家。正是他们那种卓尔不群的智慧急剧膨胀了法西斯的野心,发动过第一、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了苦不堪言的灾难。但是也因战败不得不被分裂,不过现在分裂了41年的德国又重新实现了统一。

  我们不得不佩服德国人与生俱来的智慧的确是无穷尽的。二战后苏联可以将德国几乎所有的高精密机器都搬走,但无法将德国人铭刻在大脑中的智慧和经验拿走。所以德国统一后,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已跃升为世界第四大经济强国。但前苏联对德国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只到今天“西德”每年都还要拨出巨款去帮助“东德”复苏经济。

  德国的产品以高精准著称于世。做工细腻,但成本高昂。德国制造的头衔如今已成为德国的骄傲,也是世人向往的精良品质的楷模。A380飞机上的一颗小小的螺丝,只要是德国制造,就可以不用复检而直接拿来使用,而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经过严格的复检才可以使用。

  我们不得不谈的还有德国的汽车,德国的汽车以大众为巨头。如今的奥迪、保时捷、宾利、布加迪、兰博基尼等豪车都是大众旗下的品牌。其次是奔驰集团的Smart、迈巴赫,还有宝马集团的Mini、劳斯莱斯等。目前德国有8千多万人口,而汽车拥有辆高达6千多万辆。十年以后的德国人口将会变成6千多万,汽车则将会跃升为8千多万辆。德国大街小巷里窜梭的出租车、高速公路上飞奔的各类货车,基本上都是奔驰品牌。布加迪、保时捷、兰博基尼的跑车更是随处可见。德国有使用少部分的美国车,但对日本车不感兴趣,他们认为日本车好比一堆烂铁,风吹雨淋后就会瘫痪如泥。在“代步工具”的选择上,德国视乎有与迪拜王国试比高的勇气。

  目前全世界业已发达的高铁和磁悬浮也都是德国的产物。当年我们还在以能拥有一辆凤凰二八大杠而感到骄傲自豪的时候,德国已研制出时速200公里的高速列车。如今德国的高铁时速也可以达到400多公里,但他们从来不会去用那么高的速度,基本上保持着200多公里的时速。他们认为速度跑的越快,离地狱之门会愈加接近。他们对磁悬浮的看法也是如此,早在19世纪初期,德国的赫尔曼就已申请了磁悬浮列车的专利,但德国自己至今都未曾使用过。

  德国的地铁都是在地面上“行走”的。说“走”是因为其速度很慢,而且还要像普通的汽车一样要等红灯。一列地铁也就2节,不过十几米。而且平时乘车的人很少。哪怕在上下班的高峰期也几乎不会出现像中国地铁那样汹涌的人潮。地铁站也从不设防,不管你买不买票都可以去搭乘,也很少有专人去查票,一般一年只会查一到两次。但一经查到你逃票乘车,政府就会将你不光彩的经历记录在你的人生信用里面,影响你的一生。

  德国的高速公路网是世界上最早、最发达的,里程居世界第三位,密度为世界之最。这些都应该归功于纳粹希特勒的功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的经济严重下滑,失业率剧增,可以说全民哀叹、民不聊生。希特勒上台后立志要让德国起死回生,首先要让国民有事做、有饭吃。于是就全民动员,在全国范围内修建高速公路。当然希特勒的这一计划也是他心中暗藏已久的为第一次大战失利而报仇雪恨所奠定的基石。如今德国的高速路已近乎饱和,境内的地面上已找不出多余的土地去修建新的公路。

  德国的高速路都是免费的,而且很多地段都不限速。每逢工作日的上下班高峰期,几乎所有市区周边的高速路都会塞车,但周末一至,高速路上的汽车就寥寥无几。但一般的货柜车如果没有政府的特殊批文的话周末是不可以上高速的。

  在德国很少有人去闯红灯。但哪怕有人不自觉的去闯,开车的人也都会很耐心的以人为本。只要你有抬脚或起步的意思,你面前的汽车就会立即停下,确保你的安全。在德国有强制性的法律规定,只要你的汽车一经点火,就必须开着灯,不论你是否行走,也不论是白天黑夜。细心的德国人有去统计过,白天开灯行车的话可以减少30%的事故率。

  德国是一个没有规定禁酒驾车的国家。他们的客车里都有类似与飞机黑匣子一样的行车记录仪,而且与司机的作息时间绑定。客车在早上出车前必须停满9个小时,如有司机违反这样的规定,就会以“故意谋杀”定罪而身陷牢狱,甚至危及生命。

  人类的生命价值在德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里的医疗业是全世界最为发达的。这里的检测与维护人类健康的各种高精密医疗设备让世人叹为观止。在德国,一旦有人的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周边的其他人都会去想办法助力。在公路上,一旦有车祸发生,数量救援车和消防车都会在短短几分钟内呼啸而至,假如有人受伤的话,基本上都会出现直升机参与救援。德国人口急剧负增长的现状,让他们把人的生命看成是至高无上的神圣。

  冬天一至,在德国到处都可以看到遍地枯黄的树叶。他们不会将那些落叶收集起来烧掉,或者掩埋起来去滋润土壤。土归土,尘归尘,他们觉得自然所赐予人类的万物都是有灵性的,而且这铺天盖地的落叶也增添了无穷的浪漫。当然,他们会把车道和人行道上的落叶规律的铺在道路旁边,不至于影响交通。

延伸阅读
随笔的写法【第一篇】:随笔的写作  一、什么叫随笔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形式。《新华字典》解释:一种散文体裁,篇幅短小,表现形式灵活自由,可以叙事、抒情、议论。随笔与同类的散文、小品文、杂文、杂感、杂谈、杂论、笔记等等,有什么区别呢?从形式、体裁来说,很难有区别,都属于散文,又都是短文,格式教师随笔 > 老师随笔
2019-12-02
以前一直以为在错误的时间遇到的便都是错误的人,直到遇见你,才知道,原来在错误的时间也可以遇到对的人。  一次偶然的机会与你相遇,茫茫人海便一眼认出了彼此,难道这便是所谓的缘分吗?  彼此内向的我们,第一次的交谈,便如多年未见的老友,那样从容,那样愉快,后天发节日祝福语时,才恍然,原来我们才认识了生活随笔 > 随笔杂谈
2019-11-14
很多时候,会听到有些人抱怨自己的一种状态,更或是自己的一种心态——孤独。  其实,大多人说自己孤独时,他的思想是最自然、最自由的时候,那是因为他的一切与他人格格不入,也可以说他是特行独立的个体。  其实,孤独也并非只有一种解释。  《礼记·王制》有这样一句话:“恤孤独,以逮不足。”而《管子·四时生活随笔 > 随笔杂谈
2019-11-14
晚上,暖风习来,温度恰宜,吃过饭来至门外被风吹吹也是挺不错的感觉。凉凉爽爽的,比起在屋里热热的感觉,要舒服的多。  吹在脸上的风儿,送来阵阵杂味儿,一股股晚风里,各种味交替,忽顺忽逆,挑战着鼻子的嗅觉,让人不禁生出来各种想象,涩涩的味儿,让人想到绿意昂然的树叶及庄稼苗儿,一股股的菜香味儿,让人想生活随笔 > 随笔杂谈
2019-11-14
一座城市的春,最是乍暖还寒的变幻莫测,洛洛的故事在这里开始!  洛洛,有着未曾烫染过的长发,笑起来会有“寂寞难耐”的虎牙,总之,一切和青春、美好相关的词眼儿,都适合她!  休息日的中午我睡得迷迷糊糊,接到洛洛的电话,“阿相姐,我在你家楼下了哦,带了你最爱吃的陈记过桥米线!”瞌睡闻香而跑,“快点儿生活随笔 > 随笔杂谈
2019-11-14
800字随笔家庭纷争随笔第一篇   【《家庭》family“father and Mather I Love you”】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让外人真的无法分辨真伪。无怪乎人们都说,家,是一个最不讲理的地方。从我个人角度,我认为既然讲不清,就不要死钻牛角尖的抓住不放,一生活随笔 > 随笔杂谈
2019-11-14
爱与自由随笔(一)——给孩子的爱与自由  一直以来周围总有不少人询问我,为什么你的孩子这么乖,这么好带?我总是笑着回答:她生来就是这么乖这么好带!其实,这中间是有因果关系的!  朵拉自打出生,我就顶着舆论的压力把她经常抱在怀里,人都说放下她,放下她,不然以后就放不下了。可是我就是想抱着她,只要她生活随笔 > 随笔杂谈
2019-11-13
德国印象随笔(一)——读季羡林《德国印象》有感  今天读完了季羡林先生的《德国印象》,只是草草的过了一遍,这本书初步记录了季先生在德国求学十年的经历,其中季先生经历了德国纳粹毁灭的时期。   书不是很厚,但是排版封面的风格都是我喜欢的,不同于现在书中统一的宋体,黑体,这本书是淡绿色的底,深褐色的生活随笔 > 随笔杂谈
2019-11-13
100字的家庭分争随笔 ;篇一  《家庭纷争》是一部关于家庭经济的电影,反映了社会不同阶层的人,从他们的经济状况以及他们在做的一些事情,主要讲述的是两个不同家庭的经历与命运。虽然是两个家庭的分争,但是每一个家庭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谁都有各自的烦恼。  100字的家庭分争随笔 ;篇二  每一个人都有生活随笔 > 随笔杂谈
2019-11-13
百家讲坛读后感随笔【一】:《百家讲坛》随笔  从去年1月开始,我就看了中央电视台第十频道的《百家讲坛》栏目。从那以后我就喜欢上这个栏目。  我喜欢历史,看历史剧,读历史书。知道一些中国历史,但自从看了《百家讲坛》这个栏目以后,我对历史的了解更加深入了!原来我知道只是一些很浅的知识!发现历史有这么生活随笔 > 随笔杂谈
2019-11-13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