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般秋雨庵》是一本值得我们去读的一本书,希望你们去看看!下面是随笔网小编为你整理的“两般秋雨庵随笔翻译”,希望你们喜欢!谢谢!
两般秋雨庵随笔翻译【第一篇】:
毛主席一生,博览群书,遍涉古籍,在他珍藏的众多典籍中,清代梁绍壬所著《两般秋雨庵随笔》格外钟爱。书的天头地脚,密密麻麻地留下了他的圈点和批注。在所有读过的书中,此书成为他批注最为丰富的一部。
不仅如此,这本书自问世以来,就成为了文人骚客枕边必备,怀中常存之物;甚至时至今日,自称“五百年以内天下文章第一”的李敖也屡屡引用此书。
一本书之所以叫好,就在于它的独特之处,即可读之处。独特的视角,独特的语言,独特的题材,独特的情节。我们看了太多的书,都是百口一词,千人一面,难免使人精神疲劳,拂袖而去。书成道光十七年,时梁氏已卒,未见付梓。版本殊众,流传广甚。然梁绍壬生平简略,可考者非多,较之其书之运,可为一叹。吾以为随笔之此书,若小说之《石头记》。“书未成而芹已逝”,此类同也;《石头记》几为小说第一手笔,是书于随笔体亦不输之也;《石头记》版本之杂博,兼曹雪芹生平之稀贫,相较梁氏随笔,亦类同矣。
又卷八有“佘太君”条,谓“佘”当为“折”。余忆儿时初入学堂,同学识字未几,存更名换姓以彰识字广繁之风,吾亦手痒,欺祖叛宗,更“佘铭”为“折铭”于作业本,有同族女老师者,厉声斥之。余反唇曰:“此为实也,吾见某书亦同此姓。”老师愤然曰:“折,折断也!此子非寿相。”后读此条,或曰儿时所见某书即此书耶?恐巧合而已。
近有退伍为报人曰孙犁者,有《书衣文录》一书,言生平最不喜《两般秋雨庵随笔》,谓梁绍壬此著实欺人之作。可怪也!
《两般秋雨庵随笔》全书共八卷,近一千余篇,其中篇幅大多短小精悍,有的三言两语,竟自成篇。写法自由灵活,体制编排不拘一格,经史子集,纵横交织,杂感随想,交相辉映,考据辨析,说解典故,娓娓道来,妙趣横生。
两般秋雨庵随笔翻译【第二篇】:
对于《两般秋雨庵随笔》,正如古人所说:“糊涂的人读了它将会变得明白,狭隘的人读了它将会变得旷达,忧郁的人读了它将会变得愉快,笨拙的人读了它将会变得灵巧,愁闷的人读了它将会欣然起舞,有病的人读了它将会霍然而愈。”既如此,确实是不可不读了。下面是我七年前的两篇《随笔》之随笔,也算凑个热闹。
奇事
世界上有许多奇巧的事,它反映了事物的一种偶然性。偶然性存在于必然性之中,但它又是必然性的一种反映,起码它是一种存在。
媒体曾报道过这样一件奇事:一年前住在大洋岸边的一个小学生放到水里一个漂流瓶,第二年这个瓶子被大洋彼岸的一个姑娘拣到,她按瓶中写明的地址打了电话,小男孩收到了。漂流瓶在大洋大海中漂漂荡荡、曲曲折折,千回百转之后,居然能躲过各种危险,而抵达大洋彼岸,可说是件奇事。
有曰京官苦况:任京职有两般日月,望月初请料钱,觉日月长;到月终供房钱,觉日月短。读此惟叹当时京官生不逢时也。
读吃醋故事,不禁哈哈作声。云浙江转运张,山东人,性宽和,善滑稽。一日出署,有妇人拦舆投呈,则告其夫之宠妾灭妻者也。公作杭语从容语之曰:"阿奶,我系盐务官职,并非地方有司,但管人家吃盐事,不管人家吃醋事也。"笑而善遣之。
杭城带湖楼有诗云:清波门外带湖楼,闻说巍巍俯碧流。四面峰峦窗外入,两堤云物望中收。旌旗五色迷春日,鼓角千声壮晓秋。今日荒城访遗迹,斜阳粉堞动深愁。豪壮沉郁,甚喜,默诵数遍。
有曰粤人呼荸荠为马蹄,以对龙眼甚工,于是脱口而出:与其四季食龙眼,未若春风散马蹄。
水天水地水人家,水上做生涯。一二亩蒹葭,七八亩菱花藕花。蒹葭活火,菱香藕熟,湖水可煎茶。秋梦有些些,只不管朝云暮鸦。如此水上人家生活,甚合秋适情绪,羡煞!
两般秋雨庵随笔翻译【第三篇】:
《两般秋雨庵随笔》记载了两件奇事:宋牧仲《筠廊偶笔》记载:有一个人在归州香溪得到一块石头,像斗一样大。剖开后得到雌鸳鸯一枚。后来他又经过此溪,而且再得一石,剖开竟得雄鸳鸯一枚。于是他就用这两块石头雕琢成了一对石杯,并当作宝物珍藏起来。
作者还说在他幼年时,听到一位有学问的人讲了这样一件事:有人有得块宝石,上有山有树的形状,背面题有杜甫的一句诗:“石出倒听枫叶下”。其人对这块石头极为珍爱,一直随身携带着。有一天他乘船过黔州某小溪,偶而在船的蓬窗前把玩,一不小心石头掉进了水 里,于是停下船催人打捞。过了好长时间,果然捞到一块,拿来乍一看,大小竟与先前的那块一样,细看,纹路却截然不同,却是背面也有一句诗:“摇橹背指菊花开”。再下水搜寻,竟又把先前失落的那块石头也找到了。
丢在河里的石头能找到已是奇事,居然还能找到一块同样形状、大小,又有对仗的诗句,成为珠连壁合的一双,更是奇事,有人会相信吗?南风吹断采莲歌,夜雨新添太液波。水殿云廊三十六,不知何处晚凉多?因这二十八字的「宫词」得妻,古人好识风雅。
读柏相一组感怀诗,但觉两首中两联醒目:霜欺短鬓愁低首,花放长檠笑展眉。棋局定能淆黑白,蛙声那复问公私。海市幻成楼有象,并刀剪处水无声。著书辩白浑多事,付与千秋月旦评。元奉化戴帅初,戊戌清明杭邸坐雪,绝句云:"思乡处处只愁生,正好春游又不晴。雪似梨花云似柳,马婆巷口过清明。"自然流畅好读如斯!想起当今有人每诗必含生僻字,显古炫学还是玩弄小众文学之清高?不过速朽之文字耳,不禁莞尔。
这类奇事是确有其事还是有人杜撰的,已无人考证。天下之大无奇不有,这种偶然的存在也有可能。它的意义在于,从古至今人们都在追求一种意境,一种超越自然和想象的东西,确切地说,是在追求一种美。
两般秋雨庵随笔翻译【第四篇】:
讽刺诗
讽刺题材在现代诗中,无外乎有直接和间接两种。直接的犹如利剑,直指要害;间接的虽比较迂回,也恰似一剂猛药。
古代也有讽刺诗,也是这两种手法,如《两般秋雨庵随笔》中《讽刺诗》一文所揭示的。它主要是从艺术角度探讨讽刺诗的写法,应有所启迪。
作者写道:“讽刺之诗,意不可不露,亦不可大露,故不宜赋而宜比兴”。如《咏蝉诗》云:“莫倚高枝纵繁响,也应回首顾螳螂。”蝉在树上高枝纵情高唱,却忘记了还有螳螂在树下等待着捕捉它的机会。蝉是应当回头看看的,如果忘乎所以,会白白地丢了小命。
其实,也是隐喻人的,在你成功的时候,还应有遭受挫折的准备,在你得意忘形之际,可能还有人在暗中算计着你呢。当然在螳螂捕蝉的时候,它也可能忘记了还有“黄雀在后”。
还有《咏瀑布》诗:“流到前溪无一语,在山做得许多声。”是说这瀑布在山中的时候曾经轰然作响,惊天动地,不可一世;可一旦环境变了,流到平地,汇入小溪,就悄无声息而几无一语了。
有的人不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而且前后判若两人。若是有真本事,就是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能适应,都能叫得响。《咏铁马》诗:“底事丁冬时作响,在人檐下不平鸣。”这一定是匹老马,昔日在战场上跟着主人驰骋疆场,左冲右突,奋勇杀敌——何等威风。而如今却拴在屋檐下,没了用武之地,只有鸣不平的份儿。容易让人想起:“廉颇老亦,尚能饭否?”
《咏夏云》文辞很优美,寓意也深刻:“无限旱苗枯欲死,悠悠间处作奇峰。”地上的无数禾苗已经旱的快要枯死了,而那带雨的云彩却没有丝毫的怜悯之意,还在悠哉游哉地自我陶醉,而对“旱苗枯欲死”无所动心。
我最欣赏的还是那首《咏蚊诗》:“性命博膏血,人间尔最愚。囋肤凭利喙,反掌损微躯。”是痛恨那些贪官污吏的——一针见血,形象生动,极为贴切。就是在今天,某些人读了此诗,也会胆战心惊。贪官们拿“生命博膏血”,是以生命为代价的,所以“人间尔最愚”。我最欣赏“微躯”一词,这种人原本就像蚊子一样地渺小。正如文中所说“贪谗之吏,读此能无凛乎?”一首讽刺诗写到如此深度,怎不令人拍案叫绝。
两般秋雨庵随笔翻译【第五篇】:
《两般秋雨庵随笔》,又名《秋雨庵随笔》。上海古籍出版社“明清笔记丛书”八卷一册。清梁晋竹绍壬撰。据此版编者言,已删“下体”、“妒律”两篇,校者以纪昀居之乎?擅删古人著作,诚可鄙之,或忘金圣叹腰斩之厄。
是书大著也!唐宋以降,随笔类传世之作,可同此编媲美者,独宋人洪迈《容斋随笔》而已。此书内容之富,犹深海之鲜贝,高山之野味,诗文风土,莫不齐备。梁氏又有同名《两般秋雨庵诗》一集,惜未见。吾甚爱此书名,曾戏称旧住单身楼为“秋雨庵室”,后嫌其名同“余秋雨”类,遂作罢。
南风吹断采莲歌,夜雨新添太液波。水殿云廊三十六,不知何处晚凉多?因这二十八字的宫词得妻,古人好识风雅。读柏相一组感怀诗,但觉两首中两联醒目:霜欺短鬓愁低首,花放长檠笑展眉。棋局定能淆黑白,蛙声那复问公私。海市幻成楼有象,并刀剪处水无声。著书辩白浑多事,付与千秋月旦评。
元奉化戴帅初,戊戌清明杭邸坐雪,绝句云:"思乡处处只愁生,正好春游又不晴。雪似梨花云似柳,马婆巷口过清明。"自然流畅好读如斯!想起当今有人每诗必含生僻字,显古炫学还是玩弄小众文学之清高?不过速朽之文字耳,不禁莞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