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律故事随笔

【www.baibaidjt.com--随笔杂谈】

  法律故事随笔篇【一】: 梁启超的故事

  1926年,梁启超尿血,住进了北京协和医院,院长刘博士给他做的手术。割下右肾之后,发现只有黑点,没有肿瘤,显然是出了问题。

  这件事引起了轩然大波,北京大学的一位教授马上发表文章说《宁信医不如无医》,接着徐志摩也写了一篇措辞激烈的抨击文章《如果我们得病怎么办》。一时间,社会上出现大量谴责医生的声音,大家纷纷建议梁启超到法院起诉大夫。

  那时候的协和不像现在的协和,西医在中国刚起步,依然处于风雨飘摇和众多怀疑之中。鲁迅曾在文章里用反讽的语气说:“我告诉医院的朋友,从来都是这样的,不要去招那些没希望、不太好救的病人,因为治好了出去没人关心,但是如果死了抬出去的话,就是轩然大波,医院可能就要倒闭。”

  对于这个有明显错误的手术结果,梁启超没有动用法律武器。他在风波之中写了一篇文章,题为《我和医院之间的事情》。他认为一切都是正常的,而且医生的态度、治疗都很好,最后他希望大家支持协和医院。

  这件事发生两年后,梁启超又得了病,他依然选择到协和医院去求治,最后在那里病逝。

  梁启超当时充分认识到,西医刚进入中国,这是一门科学,如果因为自己的案例而击倒西医,更多的患者将来可能是直接受害者。他没为自己维权,是不是维护了我们所有人的权益?我们几代人是不是受到了后来西医快速发展的恩泽?

  法律故事随笔篇【二】: 医生、律师与上帝的故事

  再讲一个未来的预言。

  如今,大家都认为医患关系最糟糕的是中国。去年我去台湾的花莲,参加台湾慈济中秋节的一个活动。有一个来自美国的大夫讲了一个美国最流行的段子,他说现在美国的医患关系也很糟糕,律师大量存在,他们跟在患者后面,等在医院门口,只要有人治病,就给患者发类似小广告的东西,告诉患者“出了问题找我”。也就是说,律师在怂恿患者跟医院打官司。因此,美国的医生几乎是在律师的监督下生存。监督本身没什么不好,但是当它成了这样一种乱象,医生当然有怨言。

  段子是这样的:都说医生死后可以上天堂,有一天一个非常棒的医生上了天堂,他以为上了天堂一定有好的招待,没想到却是上下铺,一屋几个人。然后他就去找上帝:“我们救死扶伤,怎么到天堂之后住宿条件这么差?”上帝说:“对不起,我这儿正忙着准备一个隆重的欢迎仪式,我还要亲自去致欢迎词。”医生连忙问:“什么人?至于您这样?”上帝答道:“律师。”医生一听更生气了:“我一辈子跟他们打交道,总是他们折磨我,为什么律师上来的时候,你还要如此欢迎他?”上帝说:“每天上天堂来的医生有很多,律师这却是头一个。”

  美国的医生用这样一个段子挤对律师,我为什么说它是一个未来的故事?因为我觉得,中国的医生恐怕也要准备好,在未来的某一天,患者的后面跟着的不再是职业“医闹”,而是律师。当然,我不认为这是一种退步。当一切进入正常的程序之内,患者的后面有法律进行保护的时候,恐怕是进步。

  法律故事随笔篇【三】: 先守住底线,然后仰望星空

  医疗和法治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法律的定义是一个社会最低的道德底线,不是上限,法律从来不承担过高的道德追求或者更完美的境界。但是法律的重要职责也恰恰在于此,一个乱的社会,如果底线不被守住,后果是什么?因此谈到医学的发展,我觉得应该分为三个境界:守住底线靠什么?靠法律。提高底线靠什么?靠自律。但是追求上限靠什么?靠全社会更和谐的旋律。

  守住底线的时候要注意一些问题,比如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医学是科学,不是神学。结核病菌的分离者特鲁多医生有个著名的墓志铭,上面写着医生的职责:“偶尔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抚慰。”

  偶尔去治愈,因为有相当多的病,人类目前是治不了的。在这个过程中,有相当多的医生在给病人治病的时候必须冒风险,但是科学一定会有失败。中国现在最可怕的一面就是,不允许有任何的过错,厌恶失败,整个社会充满着成功学。

  我们不仅不能把医生的努力当作犯罪或过失,还应该表扬和鼓励。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好行当何尝不是?这个社会上夸医生的太少了!如果我们都对医生形成一种良性的尊重,同时又有方方面面的约束,自律才能成为现实。

  我觉得我们要追求的最重要的结果就是和谐的旋律。中国古人早就强调了,做任何事,圣人从不为大,都是从小的事情做起,才成其大。换一个角度去说,追求更多美好的目标,都要先从守住底线开始。底线守住了,理想才有可能实现。


  法律故事随笔篇【四】: 如果“碰瓷”发生在德国

  这两天,德国民众的目光因为一起特别的诉讼案,被吸引到德国拜仁州西北部小城安斯巴赫的行政法院中。不过事件的主角不是诉讼双方的当事人,而是一只装在汽车挡风玻璃后面的小小车载摄像头。

  原来,诉讼的原告方是一位律师,他因为多次使用私装车载摄像头,向警方提供交通事故嫌疑人的影像证据,而触犯德国个人隐私保护法规,被勒令禁止使用车载摄像装置,并被要求删除已拍摄的所有影像。所以律师先生一气之下,一纸诉状递交到安斯巴赫行政法院,状告拜仁州地方个人隐私保护监管部门,对他颁布“无理”禁令。

  作为一个法制健全的西方发达国家,德国社会经常被形象地比喻成一部运行在法律条文上的机器,它的每个零件都浸满了法制的润滑油。而在个人隐私保护方面,其相关法规条款尤为严格,十分成熟完备。任何人在个人隐私受到侵犯时,都可以借助法律武器有效地保护自己的权益。

  2010年,全球网络巨头谷歌公司,在德国境内制作谷歌实景地图时,就因为个人隐私保护遭遇到极大阻力。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则围绕实景地图开发的各种软件产品,会面临法律追究。当时被提及的个人隐私数据,包括行人的面容、汽车的车牌、私人住宅的门牌号、门前信箱上的姓名等等,可以说种类繁多,细节丰富。最后这家IT巨头为了产品与市场前途,不得不放低身段,配合德国政府的相应法规,并开设个人投诉通道,小心谨慎地雾化处理在实景取样中可能出现的敏感隐私,才得以过关。

  对于个人隐私的保护和尊重,是德国人的基本理念。相对于国内随意大胆的各种街拍,并在公共媒体如微博、微信中肆意地全民晒图,同样的行为在德国极有可能引发不必要的法律纠纷。

  然而时至今日,新的问题再次摆到了德国政府的面前。车载摄像头的悄然兴起,使得德国民众重新将个人隐私和交通安全联系到一起讨论。作为追查实际责任人,公正合理地查处交通事故案件的强力助手,这些源自俄罗斯人的猖狂“碰瓷”事故中应运而生的科技小产品,牵扯着德国民众的神经。

  而德国媒体在这起诉讼事件报道中,立场也不统一。“慕尼黑地方法院在年前曾使用自摄影像作为事故物证”与“奥地利禁止汽车司机使用车载摄像头,最高处罚可达10000欧元”的旁征博引,同时见诸报端。当个人隐私与交通安全发生碰撞时,理性的德国人最终会给出怎样的答案,我们拭目以待。


  法律故事随笔篇【五】:沉默交易与苏格拉底受审

  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时期,地中海沿岸的贸易就已经异常活跃。来自古希腊的商人们坐上他们的小船,从地中海驶向非洲的北海岸。他们放下自己的货物,从海滨离开,然后消失。接着非洲部落会从森林中出来,带走货物,留下珠宝、黄金作为货物的交换。第二天,那些古希腊人会回到海岸,取走他们的报酬。

  他们不能与对方见面,因为他们双方是敌对的,而且语言、文化不通。但是他们可以交易,因为他们之间相互信任,他们都相信对方会遵守共同的交易规则。

  这种奇特的交易方式在历史上被称为“沉默交易”。这种互不见面,没有任何保障的交易为何能够进行?就是因为交易双方都明白,交易必须是公平、对等、不欺诈的,别人给你一些物品用于交易,你就应该按行情给别人报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如此。

  同样在古希腊,有一个人的死亡格外悲壮动人,以至于我们今天提起来还感动不已,这个人就是苏格拉底。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法庭以渎神和腐化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的朋友和弟子不满法庭的判决,策划他越狱逃走,结果苏格拉底不肯接受。因为在他看来,法律一旦裁决,便立即生效,即使这项裁决本身是错误的,他也没有权利躲避法律的制裁。

  他说:“假定我准备从这里逃走,雅典的法律就会来这样质问我:‘苏格拉底,你打算干什么?难道你以为你有特权反对你的国家和法律吗?你以为你可以尽力摧毁你的国家及其法律来作为报复吗?’”

  苏格拉底的死,与其说是苏格拉底本人对死亡的漠视和对生命的淡然,倒不如说是对法律的忠诚和对法律的信仰所致,他是为这种信仰和忠诚殉难而死的。

延伸阅读
随笔的写法【第一篇】:随笔的写作  一、什么叫随笔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形式。《新华字典》解释:一种散文体裁,篇幅短小,表现形式灵活自由,可以叙事、抒情、议论。随笔与同类的散文、小品文、杂文、杂感、杂谈、杂论、笔记等等,有什么区别呢?从形式、体裁来说,很难有区别,都属于散文,又都是短文,格式教师随笔 > 老师随笔
2019-12-02
以前一直以为在错误的时间遇到的便都是错误的人,直到遇见你,才知道,原来在错误的时间也可以遇到对的人。  一次偶然的机会与你相遇,茫茫人海便一眼认出了彼此,难道这便是所谓的缘分吗?  彼此内向的我们,第一次的交谈,便如多年未见的老友,那样从容,那样愉快,后天发节日祝福语时,才恍然,原来我们才认识了生活随笔 > 随笔杂谈
2019-11-14
很多时候,会听到有些人抱怨自己的一种状态,更或是自己的一种心态——孤独。  其实,大多人说自己孤独时,他的思想是最自然、最自由的时候,那是因为他的一切与他人格格不入,也可以说他是特行独立的个体。  其实,孤独也并非只有一种解释。  《礼记·王制》有这样一句话:“恤孤独,以逮不足。”而《管子·四时生活随笔 > 随笔杂谈
2019-11-14
晚上,暖风习来,温度恰宜,吃过饭来至门外被风吹吹也是挺不错的感觉。凉凉爽爽的,比起在屋里热热的感觉,要舒服的多。  吹在脸上的风儿,送来阵阵杂味儿,一股股晚风里,各种味交替,忽顺忽逆,挑战着鼻子的嗅觉,让人不禁生出来各种想象,涩涩的味儿,让人想到绿意昂然的树叶及庄稼苗儿,一股股的菜香味儿,让人想生活随笔 > 随笔杂谈
2019-11-14
一座城市的春,最是乍暖还寒的变幻莫测,洛洛的故事在这里开始!  洛洛,有着未曾烫染过的长发,笑起来会有“寂寞难耐”的虎牙,总之,一切和青春、美好相关的词眼儿,都适合她!  休息日的中午我睡得迷迷糊糊,接到洛洛的电话,“阿相姐,我在你家楼下了哦,带了你最爱吃的陈记过桥米线!”瞌睡闻香而跑,“快点儿生活随笔 > 随笔杂谈
2019-11-14
800字随笔家庭纷争随笔第一篇   【《家庭》family“father and Mather I Love you”】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让外人真的无法分辨真伪。无怪乎人们都说,家,是一个最不讲理的地方。从我个人角度,我认为既然讲不清,就不要死钻牛角尖的抓住不放,一生活随笔 > 随笔杂谈
2019-11-14
爱与自由随笔(一)——给孩子的爱与自由  一直以来周围总有不少人询问我,为什么你的孩子这么乖,这么好带?我总是笑着回答:她生来就是这么乖这么好带!其实,这中间是有因果关系的!  朵拉自打出生,我就顶着舆论的压力把她经常抱在怀里,人都说放下她,放下她,不然以后就放不下了。可是我就是想抱着她,只要她生活随笔 > 随笔杂谈
2019-11-13
德国印象随笔(一)——读季羡林《德国印象》有感  今天读完了季羡林先生的《德国印象》,只是草草的过了一遍,这本书初步记录了季先生在德国求学十年的经历,其中季先生经历了德国纳粹毁灭的时期。   书不是很厚,但是排版封面的风格都是我喜欢的,不同于现在书中统一的宋体,黑体,这本书是淡绿色的底,深褐色的生活随笔 > 随笔杂谈
2019-11-13
100字的家庭分争随笔 ;篇一  《家庭纷争》是一部关于家庭经济的电影,反映了社会不同阶层的人,从他们的经济状况以及他们在做的一些事情,主要讲述的是两个不同家庭的经历与命运。虽然是两个家庭的分争,但是每一个家庭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谁都有各自的烦恼。  100字的家庭分争随笔 ;篇二  每一个人都有生活随笔 > 随笔杂谈
2019-11-13
百家讲坛读后感随笔【一】:《百家讲坛》随笔  从去年1月开始,我就看了中央电视台第十频道的《百家讲坛》栏目。从那以后我就喜欢上这个栏目。  我喜欢历史,看历史剧,读历史书。知道一些中国历史,但自从看了《百家讲坛》这个栏目以后,我对历史的了解更加深入了!原来我知道只是一些很浅的知识!发现历史有这么生活随笔 > 随笔杂谈
2019-11-13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