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的人争的是名利,那我们这些从事教育的人呢,在我们的眼中,争来争去,职称就是我们的名利吧。为了职称,攫取优秀模范的名额,参加各种公开课的比赛,课件比赛,参加课题,发表论文,在职称的阶梯上层层攀爬。
今天我发现同事的手中拿着几张荣誉证书和一本杂志,好奇地打开看,原来是他参加优质课比赛获取的荣誉证书,还有刚发表的一篇论文。杂志叫《文学教育》,论文是有关语文教学的内容,公开课证书也是语文方面的,而同事是一名英语老师。这是不是很奇怪,英语老师来语文这里凑什么热闹?可是我们已经见怪不怪了。
因为我们年龄稍微大一点的七零后八零后老师,接受的师范教育是中专层面的,不分什么专业,而到了单位教学,各个学科都有。有的学科,在家里自学,难度很大,所以在进修学历的时候,数学专业,英语专业,理化专业的老师很少有人继续深造,倒是中文专业成了万金油,百分之八九十的老师专科本科都是中文专业。教非所学在学校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可是上面有要求,所教必须跟所学相匹配,所以许多老师,都考的是语文教师资格证。评职称走的是语文系列。前年评职称,我们学校有四个名额,教数学的,教英语的,教语文的都有,可是无一例外他们评的都是语文高级教师。他们在上交评职材料的时候,公开课,课题,论文,无一例外都是有关中学语文的内容。当然这些东西因为他们没有教学实践,大多是找人操刀,自己掏些钱而已。
职称真的跟本人的才能相当吗,有多少材料是弄虚作假的产物,有多少高级教师对自己的所教学科所知寥寥,为了评职称,又耗去了多少老师的精力和财力,多少论文的发表,钱稿交易滋生了学术腐败的温床。可是没有办法,职称能够拉开老师们的收入,职称意味着提干评选骨干名师的机会。没有取得职称的苦熬着孜孜以求,取得职称的享受着既得利益,就像捧着一个金饽饽,所以虽然媒体呼吁取消中小学职称评聘好多年了,可是这个半死不活的制度依然苟延残喘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