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随笔

小学教学随笔 |

时间:

2019-11-30

|

推荐访问

【www.baibaidjt.com--小学教学随笔】

  导语:体态律动指的就是在鉴赏音乐的过程中,通过身体的不断运动来感知到音乐的旋律,从而将身体感受到的体验转换为对音乐的理解。下面是随笔网小编整理的《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随笔》,欢迎阅读。

  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随笔【第一篇】: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的运用

  体态律动是瑞士著名教育家以及音乐家达尔克罗兹创造的一种音乐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它通过音乐与身体结合的运动,使学生获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能力。巧用体态律动,学生对音乐的节奏、力度以及速度等变化进行体验,进而获得自身对音乐的感知能力,用“动”来对音乐进行学习感受、理解以及表现,进而达到提升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以及培养小学生音乐素养这一个根本目的。

  一、巧用体态律动,解决知识难点

  在音乐课堂中,学生除了会演唱歌曲外,还要掌握音乐知识,但是学生对歌曲的节奏时值掌握是一个难点,单靠老师的讲可能比较枯燥,例如歌曲中的切分节奏、附点音符、休止符、十六分音符、三拍子节奏等,学生在学唱的过程中总是不到位,或者不能迅速的掌握,这时教师可以结合体态律动法加以训练,在律动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感受时值的长短,掌握节奏的变化等,更好地解决难点。

  花城版二年级歌曲《老爷爷赶鹅》,后面三个重复的乐句都有八分休止符,学生往往唱时没掌握好,教师在指导学生唱时在八分休止符加上点头的律动或口轻声发出“唔”,这样就会让学生感受到八分休止符虽然是无声的音符,但它也有自己的节奏。

  体态律动对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特别在音乐难点上有很好的辅助教学作用。音乐知识空洞的讲解,学生难于理解,并且记忆不深,而体态律动让学生在动和乐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

  二、巧用体态律动,更好地表现歌曲

  1、运用体态律动,把握歌曲音准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对于歌曲的音高掌握不牢固,往往在演唱时会出现走音的现象。笔者运用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原理,用手号与学生自己的身体位置去感受音的高低,在不断地身体运动中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歌曲音准,这种方法最易让学生接受。

  2、创编体态律动,理解记忆歌词内容

  小学低年段音乐教材中的许多歌曲,歌词内容都非常的生动形象,简洁易懂,节奏又十分的有规律,令人情不自禁地想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在这类歌曲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意识的让学生创编动作,组织律动,进行表演,在聆听和表演的过程中愉快地记忆歌词,理解歌词内涵。如在小学音乐教材中歌曲《小毛驴》、《小列兵》、《唐老伯有个小农场》、《小花雀》,这些歌曲的教学都比较适合用歌表演的律动形式来帮助学生学唱歌曲,理解歌词内容,表达歌曲的情绪情感。

  3、展示体态律动,表达歌曲的情绪情感

  音乐的节奏常被比喻为音乐的骨骼。在音乐中,欢快活泼、热烈激昂的音乐往往用快速的节奏体现;忧伤抒情、庄重柔和的情绪用节奏较慢的音乐体现。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用体态律动自主感受音乐节奏。

  如《快乐的铁匠》、《恰利利、恰利》《如果你高兴》等欢快、热情的歌曲,配以跑跳步、舞动手臂、转身等动作,能够充分展示歌曲情绪高昂、欢快、热情的意境和特点。

  在音乐教学环节中充分运用体态律动,提升孩子们对歌曲的感悟力和理解力,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巧用体态律动,提高学生音乐的欣赏能力

  1、通过体态律动体验音的高低

  让学生通过身体去感受,设计律动让学生能真切地体验音乐、感受音的高低,在愉悦中不知不觉地掌握音乐要素。例如在广东花城版一年级上册第七课听听声音的高低,其中歌曲《青蛙合唱》和相应的欣赏音的高低课中,笔者先让学生听小鸟和老牛的叫声,谁的声音高和低?再让学生听钢琴的高音和低音,并且结合生活中的事物形象进行对比,如小朋友、小鸡、汽车的鸣叫等音听起来会活泼轻欢,音会高一点,老虎、大象、老人等音听起来会笨重低沉,音会低一点,引导学生设计出与形象相对应的行为动作,让学生形象地感受、表现音的高低不同,这样学生对音的高低有了一定的概念。结合不同事物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式的课堂才会让学生充满乐趣,学生对音的高低的听辨和表现能力也会逐步加强。

  2、通过体态律动体验音的强弱

  小学生活泼好动,喜爱表演,教师应根据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能在情景中创造不同的体态律动去体验和表演,从中感受到音的强弱,分析和对比音的强弱。如广东花城版感知音乐力度里,欣赏曲《是谁在敲门》通过不同的敲门声分析弟弟和妈妈的年龄特点,再如《火车跑得快》火车从远到近过来和从近到远离开的声音特点,都可以用情境化的体态律动表现音的强弱力度变化,学生兴趣盎然,在开心轻松中体验音的强弱。

  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随笔【第二篇】:浅析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现代教育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作为现代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小学音乐教育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的运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一、概述

  19世纪末,瑞士作曲家、音乐教育家爱弥尔·雅克·达尔克罗兹(Emile Jaques‐Dalcroze,1865-1950)创立了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该教育体系由视唱练耳、体态律动和即兴创作三部分组成,体态律动为其中最核心的一个部分。20世纪上半叶达尔克罗兹教学体系被引入中国,也陆续翻译引进了一些国外的专着和教材,并开始通过师资培养的方式逐步地向师范院校和中小学进行推广。在体态律动的课堂上,教师反对单纯的动作模仿。而是鼓励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在一种放松的状态下用身体运动表达内心情感。这种对于音乐体验和表达的方式有助干学生解放肢体和精神展现每个人的独特个性。体态律动的诸多优点,对孩子的成长进步和个性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学习、理解和研究体态律动,并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进行广泛而深入地运用和发展,使得体态律动的教学成果遍地开花。

  二、体态律动的运用

  1、激发孩子音乐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当孩子对一种事物很感兴趣的时候,他就能够把所学事物高效地学会和掌握。体态律动具有很多优点,例如,“动”这个优点,在学习音乐中,让孩子动起来,使其对音乐产生兴趣,并且对接下来的活动保持渴望和迫切,这样孩子们会比未动的情况下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正是由于课堂上引入体态律动,才将课堂的整个氛围调动起来,使孩子们全部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使得孩子们在感受快乐的同时学到了知识。真正实现了寓学于乐,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享受快乐的教学目标。

  2、提高孩子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体态律动教学法可以提高孩子们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在孩子用肢体去表达思想的时候,正是孩子对思想的理解最强的时候。音乐也是如此,在课堂上让孩子们律动起来,可以使得孩子对音乐的理解更加容易。在孩子们上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准备一些音符,让孩子进行理解,并将自己的理解表演出来。每个孩子的想法是不同,如果给他们每个人一个高音,他们就会表演出不同的音效,就会谱出一曲美妙的乐曲。在孩子们进行思考的过程中,他们的思维得到了发展和创新,想象力得到了提高。

  (1)表演力

  小学阶段是孩子们最活泼的时期,也是想象力最丰富的时期。在传统的教育体系里,孩子往往会缺失这些一生中最珍贵的东西。如果在课堂中引入体态律动,孩子们就可以通过肢体的律动去表达自己用心感受的东西,表演自己所想表演的东西,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调动自己与生俱来的表演能力,进而加深对歌曲的认识和理解。例如,在学习《粉刷匠》的时候,孩子们在唱歌的同时,教师引导孩子将自己的理解用肢体表达出来,孩子们就可以把这首歌的歌词和旋律牢记于心,同时也加深了对音乐节奏的理解。

  (2)反应能力。

  在课堂中,如果教师在教给孩子的歌曲是通过孩子的表演来应出来的,并且大多情况下是即兴表演,这样,就会锻炼和培养孩子的反应力,久而久之,对培养孩子的反应力是大有裨益的。

  3、建立孩子的音乐节奏感和情绪表达

  节奏感是音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律动运动则可以增强音乐节奏感,提高乐感。引导孩子们通过肢体运动来表达对音乐节奏、旋律等要素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音来进行训练。例如,在听到四分音符的时候让孩子们做出下蹲或是拍手的动作,在听到八分音符的时候做出蹦跳的动作。同时,孩子们还可以表达自己的情绪,当听到欢快音乐的时候就会表现出快乐的情绪,当听到悲伤音乐的时候就会表现出伤感的表情。

  4、提高对音准的认识

  传统的教育方法很难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运用体态律动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将孩子们带到操场、舞蹈房,画上旋律,先给每个孩子发歌谱,让孩子们进行熟悉,然后带领孩子边走边唱。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对孩子们提高音准方面的认识会有很大帮助。

  三、体态律动的作用

  1、提高孩子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在课堂中,让孩子通过一些表演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个过程里会提高孩子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2、提高孩子的表演能力

  动的过程里让孩子自己进行表演,在一种放松的状态下用身体运动表达内心情感,孩子在这个过程中的表演能力会得到提高。

  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随笔【第三篇】:浅析体态律动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儿童音乐教育学心理学学者詹姆斯?默塞尔曾指出,音乐教育就是欣赏教育,就是为欣赏而进行的教育。他认为欣赏是怀着欣喜热爱的情绪、情感自动追求从音乐中获取的自我满足、自我发展。但实际上,我国大多数的中小学音乐课多是以聆听为主,没有任何辅助式的教学内容,使音乐课没有凸显出与其他文化课所不同的特点,这就会使学生丧失对音乐的兴趣,也不可能去主动追求从音乐中获取的自我满足、自我发展,音乐课也就变得黯淡无光。所以,学校音乐教育中音乐课一定不能仅仅停留在聆听上。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之所以反对把音乐的听觉训练当成纯粹的知觉训练,就在于他知道倘若学生在长期的强制性恐惧中接受听觉训练,而从未用身体体会音乐的律动,从未用心灵领会过音乐的情感,那么这个学生就会被训练成“具有敏锐听觉,却对音乐麻木不仁的人。”所以,体态律动教学在音乐课程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手段,有利于学生体验以及领悟音乐的真谛,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审美活动,提高个人修养。

  《音乐教育与教学法》一书中所提到的音乐教学结构模式:情感体验—聆听音乐—体态律动—听音视唱—演唱演奏—创作,这一音乐教学结构模式,培养了学生在音乐方面的感受、感知、运动觉、记忆力以及想象能力。[②]而体态律动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又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律动教学是从音乐入手,先让学生聆听音乐,引导学生通过肢体的运动接触音乐的各个要素。此种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对节奏韵律的直觉本能,以及对音乐情绪的表现感觉,对于运动平衡的感觉,以及培养有规律的肢体协调感与运动神经、训练成具有节奏的心理。此时,人体变成一个能够理解音乐、解释音乐的乐器。通过人体乐器展示音乐的要素,并且通过学习者的内心听觉,表现了音乐的艺术性质。律动教学就是通过音乐与身体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人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进而获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能力。

  音乐教育的体态律动教学与舞蹈有着本质区别,但教师往往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对于体态律动的应用与舞蹈混淆。本人从6岁起开始学习舞蹈,十几年的学习,了解了许多关于舞蹈的思想与规律。大学期间的教法课中,我接触了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这一音乐教学法,使本人对体态律动产生浓厚的兴趣。经过课堂实践与阅读书籍,并结合自身对舞蹈的了解,体会到体态律动与舞蹈有着很大的区别。体态律动的作用是能使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亲身体验音乐,深入欣赏音乐。它是将动作作为媒介来表现音乐的节奏、曲式、旋律、音色、力度等音乐要素。而舞蹈是将动作作为主导与核心,来抒发情绪情感。体态律动教学的的最终目标是欣赏音乐,律动只是走进音乐的一种方式;而舞蹈的主要目标是展示舞蹈艺术,音乐则处于辅助地位。律动以即兴为主,以是否能清晰展现音乐基本要素为主要评价标准;而舞蹈多以编排好的动作为主,以舞姿的空间美感和肢体艺术为评价标准。

  体态律动教学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音乐素养与整体素质的培养有以下几方面意义:

  一.培养音乐学习兴趣

  1、培养注意力。学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认识活动中开放的感知通道越多并且调动的感觉器官越多,那么就越能全面深入的把握好认识对象。单纯的倾听式音乐欣赏,学生不太容易产生真正持久的欲望、热情和主动的欣赏行为。所以,在音乐欣赏中运用多通道参与的方式,定会有利于学生对音乐感受力的增强。根据心理学的解释,多通道参与是指人在学习、接纳、感知外界事物的同时充分运用了各种感官知觉,通过各种各样知觉的协调作用来体会并理解外界的刺激。多通道参与不仅包括听觉,而且包括视觉与动觉,并且体态律动是动觉重要的组成。通过肌肉,眼神等体态律动,学生能调动身体的各个感知器官,将动作与音乐结合,使学生能够多通道参与音乐欣赏,全身心的投入其中。

  2、调动积极性与主动性。正象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所有智力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一种情绪激发状态,可以使人处于兴奋状态,调动了积极性与主动性。所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体态律动教学就能带动学生的兴趣。例如本人在大三音乐教法课中当了一回“老师”,为同学们讲授流行音乐《桃花朵朵开》,为了使这首流传甚广的音乐能再次变得新颖,我根据音乐编了一套体态律动,在上课前展示给同学,立即带动了许多同学的兴趣,于是积极主动地边聆听《桃花朵朵开》边模仿我的律动,整个课堂活跃起来,充分带动了大家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可见,律动教学在音乐课堂中的作用。它能使课堂氛围变得活跃,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烂熟于耳的音乐,变为主动的渴求仔细重温《桃花朵朵开》,这就是体态律动与其他教学法所不同的特点与魅力:由于新颖且带动了全身各个感觉器官所以学生好奇,使之随音乐、动作真正投入到音乐聆听中。

  二.培养音乐分析能力

  本人在音乐教法课上,组织过一节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动作分析音乐结构,效果极为显著。我以最熟悉的钢琴曲贝多芬的《致爱丽丝》为例,让学生跟随我的律动,用身体去分析这首脍炙人口的钢琴名曲的曲式结构。

  本曲为回旋曲式,曲式图如下:

  《致爱丽丝》回旋曲式

  A

  C

  B

  A

  a小

  C大

  a小

  F大

  C大

  a小

  C大

  a小

  a小

  C大

  a小

  a小

  A

  《献给爱丽丝》全曲由五段组成。主部A的主题淳朴亲切,刻画了温柔美丽、单纯活泼的少女形象。由a小调转到C大调,它是a小调的关系大调,情绪顿时明朗起来。插部 B,调性转到F大调上,出现一个新的曲调,感情更加明朗。经过一连串快速的音的过渡,又回到主部A。 插部C运用和弦较多,气氛有了转换,情绪显得严肃而稳重。连接由三连音组成,表现热烈的情感,经过一段下行半音阶的过渡连接,引回到主部A。两个插部B和C同主部A形成对比。

  我设计的律动主要是手臂的各种运动,也体现了对称的旋律以及鲜明地表现出重复三次出现的主部A。根据《致爱丽丝》的旋律特点:流畅悠扬优美,在流畅平缓中带有许多微妙的力度变化。我设计了主部A用双手细小的摇摆以及击掌、画圈来表现,并且根据主部A内部以及三次重复出现的力度对比,将强弱的转变,快慢的转变分别用手晃动的速度与动作幅度来表现,例如画圈的动作,我让大家跟随音乐的快慢强弱去感受,所画圆圈逐渐由小变大。两个插部B和C与主部A相比,旋律线条的起伏更大,使之所表现的律动肢体幅度也更大,与主部A有明显的不同。由于回旋曲式的主部A重复了三次,肢体动作也重复了三次,并且中间有两组不同幅度的动作出现,大家通过肢体语言很自然的感受并总结出本曲为回旋曲式。

  我认为,将此律动教学方法运用于中学,在教授学生关于曲式结构的学习中实施,一定比仅仅停留在聆听上的音乐分析要事半功倍,学生也能用各种身体器官切身体会音乐的力度与速度,从而体会音乐所表现的情绪。所以,律动使看不见,摸不到的抽象音乐,变成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具体形象,有了具体的画面感,就更有利于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从而增强了音乐分析能力。

  三.培养交往沟通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体态律动教学可以促进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教师可以让几个学生为一组,老师也参与其中相互合作进行体态律动。使学生处于课堂的活跃地带,便于同伴间的交流,活跃了课堂,有利于小组与小组之间、孩子之间的互相激励,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向心力,而且便于学生对欣赏资料的交流与共享,人际交往的质量和数量上也会受到积极影响。本人参加了2009年8月在中国音乐学院举办的“全国音乐教育课程培训”,在李妲娜老师的奥尔夫课程《三声部(塑杯)节奏练习》中,充分感受到沟通与交流,其中一个环节让学员上台七至八人为一组,进行声势律动配合。整个体态律动过程,让学员积极参与,学员之间为了配合更默契,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增强了同组内部以及组与组之间的配合。

  四.培养想象力创造力

  律动是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具有独创性的活动。本人大学四年期间一直在社会音乐教育机构中代舞蹈课,接触了许多各年龄段的学生,本人发现创造性的活动还是在幼儿中尤为突出。由于学生的生活积累、记忆、想象不尽相同,所以发挥想象与创造力的自然律动,就会各具特色。例如在幼儿课堂中,放了一段圣桑《动物狂欢节》的《水族馆》,告诉学生听到音乐的时候,教室就变成了一个大水族馆,小朋友们就成了各式各样的海洋生物在海中游来游去。当音乐响起,眼前就出现了姿态各异的鱼儿,海龟,水草等,学生会根据音乐的缓急,变换姿态与律动,此时学生们都根据音乐充分的拓展了自己的想象空间,创造出新颖奇特的动作。

  五.增强情感体验能力

  “体验”作为接受中的音乐解释,其根本意义在于强调音乐是一个人通过音乐来表达其特定情绪情感状态的事件。“体验”的字面含义是“用身体、身心去经验”。斯特拉文斯基曾说“对原始部落的人们和儿童来说,离开人体动作的音乐是不可想象的。这说明音乐与人的存在状态不可分离。其实即使在今天,许多民族的音乐,例如印度音乐,仍然是和舞蹈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因此符合音乐节奏节拍,用身体动作来解释所聆听的音乐,正是体验音乐非常自然的第一步。音乐的情感情绪体验,必然是与某种运动状态联系在一起,尤其对于初学者和儿童来说,在聆听音乐时,没有相应动作就很难,甚至根本无法参与到音乐中去的体态律动教学,能使学生跟随老师的律动甚至自己即兴创造肢体语言,感悟音乐,通过音乐的力度,速度等,体验音乐带来的情绪情感,身临其境。

  根据九年义务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提出,体态律动教学须符合课标基本理念,必须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基础。学生在体态律动教学中学习,在积极参与外界提供的活动过程中学习。课程应该适应学生的发展差异、个体差异和文化差异,注重个性发展。

  老师在体态律动课程中,不仅在于具备律动展示、分析音乐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必须具有吸引孩子的能力,这种吸引力并非外表的装扮,而是一种由内散发的使人愉悦、接纳的身体语言,以及舞动时的个人气质。其次,老师也应该多积累律动语汇,拥有与学生同样多的想象力,编排创造新颖的体态律动形式,使之更为切合的表现音乐内容。另外,教师要融入学生,当我们“进入儿童的世界”(让·罗尔·布约克沃尔德),就要学会蹲下来说话,蹲下来看待儿童,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的大人。只有融入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才不会有距离感,也更利于知识的传递。例如与学生一同参与体态律动,将律动队形变为圆形,与学生手拉手等。最后,老师也要为学生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罗杰斯强调在宽松的环境中,儿童的自我意识以及成长发展会更顺利、更健康。教师如果想造就这种环境,就要使学生感受到环境对他们的容纳,使他们认为自己在这个环境中是独立的人,学生应该是教育的中心。

  体态律动不仅帮助教师在音乐教学中以新颖多样的教学模式授课,也帮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走进音乐、欣赏音乐,增强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以及鉴赏力。当然,体态律动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在音乐艺术素养、探索创新能力,以及以学生为本的人文关怀方面,都要有较高的水平,唯此才能达到提高学生艺术素养和全面素质的教育目标。

  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随笔【第四篇】: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儿童音乐教育学心理学学者詹姆斯·默塞尔曾指出,音乐教育就是欣赏教育,就是为欣赏而进行的教育。他认为欣赏是怀着欣喜热爱的情绪、情感自动追求从音乐中获取的自我满足、自我发展。但实际上,我国大多数的中小学音乐课多是以聆听为主,没有任何辅助式的教学内容,使音乐课没有凸显出与其他文化课所不同的特点,这就会使学生丧失对音乐的兴趣,也不可能去主动追求从音乐中获取的自我满足、自我发展,音乐课也就变得黯淡无光。所以,学校音乐教育中音乐课一定不能仅仅停留在聆听上。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之所以反对把音乐的听觉训练当成纯粹的知觉训练,就在于他知道倘若学生在长期的强制性恐惧中接受听觉训练,而从未用身体体会音乐的律动,从未用心灵领会过音乐的情感,那么这个学生就会被训练成“具有敏锐听觉,却对音乐麻木不仁的人。”所以,体态律动教学在音乐课程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手段,有利于学生体验以及领悟音乐的真谛,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审美活动,提高个人修养。

  小学生生性好玩,在音乐教学中推行律动就要讲究策略。重视小学生的情感体验,开发小学生真正地体验律动,从小学生的特点出发,增强律动的兴趣性、游戏性,引导小学生进入音乐的内涵,深刻地感觉与理解,在音乐游戏、舞蹈、歌表演等内容中体验律动,从内心深处由衷地爱上律动。作为小学音乐教师首先要通过固定律动的教育,逐步提高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然后对小学生开展即兴律动教育,激发小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一、在教学环节组织中加强律动铺垫,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新课标指出:低段的教学目标以激发培养音乐学习兴趣为主。根据低段学生好奇、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应将抽象的音乐知识转变为形象生动的学习内容,将教材化难为易,进行直观动态式教学。导入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犹如序曲的“引子”,“戏剧的序幕”,赋有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任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学生身心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在不同的教学阶段,不失时机地抓住各部分教学环节音乐的切入点,营造有利于个性欣赏、自由表演、自主表现、主体参与等民主、开放的教学环境,在环节的组织上加强律动铺垫,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如从学生兴趣出发寻找体态律动与音乐教学的结合点,让学生在经历音乐实践过程中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以满足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表现”和“自我发展”的需要;搭建让学生自主表演的“旋转舞台”和“梦想剧场”,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协调能力和创新思维都能得到良好发展,让学生成为学习音乐的主人,让音乐课真正地"活"起来,让音乐课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首先,教师应注意建立必要的课堂常规。在音乐课上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段琴声都要让明白使什么意思,当然这需要师生经过一段时间的配合。我力求音乐课有别于其他课,从而吸引学生。例如:一节课的开始我采用让学生听音乐进课堂的形式,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作协调能力,一方面也培养了他们感受音乐情绪的能力。师生问好我采用唱师生问好歌的形式。音乐课中常有律动教学,律动时战立和坐下我都有固定的音乐与之相配合(站立:13 55 1- 坐下:15 33 1-|)。学生回答问题正确师,学生用唱歌方式表扬(12 3 12 3|你真棒)。这些无一例外都会让学生感受到音乐课的独特魅力,成为学生对音乐课感兴趣的原因之一。

  其次,教师的新课导入必须吸引学生,新课导入是音乐课中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之一。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必须采用形象、直观而且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导入,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一、复习导入。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有利于巩固已学旧知识,提高新旧知识的关联点。可以使由旧到新之间的过度自然。如:学习歌曲《咱们从小讲理貌》,可以先复习《上学歌》让学生知道《上学歌》告诉我们上学要做到天天不迟到,在学校要爱学习、爱劳动。现在我们已经是少先队员了,在学校还能做什么呢?学了《咱们从小讲理貌》你就会知道。二、画面导入。课本里有许多插图是歌曲形象化的解释,所以在学歌之前,用挂图或投影的形式将一副副优美、逼真的图画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加形象感、趣味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三、游戏导入。如《打花巴掌》一课,先组织学生玩拍手游戏:“你拍一,我拍一……”,游戏后导入新课。四、故事导入。故事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新歌教学之前,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个美妙的传说,会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角色”。如《小红帽》一课前,我先讲述小红帽的故事:“从前,有一个漂亮的小姑娘,她总是喜欢戴一顶红色的帽子………”。五、谜语导入。猜谜语使儿童非常喜欢的活动之一。在低年级音乐教学中,描写小动物的歌曲很多,像《小燕子》、《小蜻蜓》、《小袋鼠》、《小青蛙找家》。以《小青蛙找家》为例,我在课前给学生这样一个谜语:“碧绿的衣裳身上披,大大的眼睛头顶长,宽宽的嘴巴大又大,捉虫的本领真高强”,学生争先恐后地猜谜语,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大大提高学生地学习兴趣。以上地导入方法既可单独使用,也可相互结合起来运用。

  二、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律动,增强学生对音乐感受能力

  在音乐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律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体验。一些深奥难懂、枯燥乏味的音乐内容用律动进行渗透教学,可作为一种辅助的学习方式贯穿于教学中。用最简单身体动作的声音(跺脚、拍腿、拍手、捻指、弹舌)进行的节奏组合律动活动,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参与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中,增强学习音乐的兴趣和信心,有趣地、开心地掌握基本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进一步获得审美愉悦体验,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教一些少数民族的歌曲时,首先根据不同民族特色的音乐,边唱边表演动作,让学生产生好奇感,使学生能全神贯注地聆听民族歌曲同时,感受民族音乐的不同风格,了解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如在教唱歌曲《跳柴歌》前,借助多媒体画面与生动地情景描述,与孩子身体动作的完美结合,使学生身临其境,深受感染,在亲身的体验参与中轻松地掌握了“竹杆舞”的知识难点,也不知不觉中融入歌曲的演唱之中。另外,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教师在启发学生体验音乐,畅谈自己的感想时,学生对作品的外在形象、内涵意境的表达、描绘以及渲染都会有不同的联想和答案。这时,可以鼓励学生用体态律动的形式去展现创作意图,引导学生根据音乐的意境,把所感受的音乐、情绪、速度、力度、节奏等即兴地用各种幅度、力度的动作表现出来。让学生在联想中发展着创造性思维,而个性也在创造过程中得到发展。还有的作品抒情性强,节奏缓慢,配以律动正是恰到好处。如腾格尔演唱的歌曲《天堂》,配以蒙古族典型的“柔肩”等动作,不仅点明了蒙古族民歌悠长、宽广的特点,更表现了“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意境。通过这样的律动游戏,学生很快进入学习佳境,便会较好地记住本课内容,也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热情。

  “动”是学生表达自己对音乐感受、理解和体验的最直接、最喜爱的方式。教师应充分利用孩子们好“动”这一特点,通过游戏、律动等形式来激发他们对音乐课的兴趣和期待,加深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体验,并且利用他们对集体律动的兴趣进行有效的课堂调控,每个人都有获得成功的需求和愿望,让他们在参与教学过程中亲自感受到成功的愉悦,使其乐于参与、善于参与、勇于参与。

  三、在律动中让学生发挥丰富想象,感受快乐。

  如果一节课只有静,学生们会觉得“闷”,如果一节课只有动,学生们一定很“累”。音乐是跳动的音符,当我们欣赏音乐时,我们的心会随着音乐跳动,由内而外,心中会有一种用肢体表达音乐的冲动。在音乐课上让学生跟着音乐动起来,就是律动,就是对学生渴望用肢体语言表达音乐感受的满足。当学生的这种渴望被满足时,内心会非常愉悦。就如一道菜,有了油盐酱醋等调味料的加入,就变得美味可口,音乐课有了律动,就变得鲜活起来。

  如学生在演唱歌曲时,根据作品的内容适当融入一些肢体语言,这样会使声乐作品的感情表达得更加丰富,更加富有童趣,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如,教《数鸭子》一课,先启发学生想象小鸭子的样子和老爷爷的模样,再让学生随着音乐自编一些动作,边唱边表演。欢快的情绪,自身诙谐的表演,激发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热爱学习,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又使学生掌握了一些表演技巧和对音乐的感悟体验。也可设计音乐剧表演形式,对学生加以引导和鼓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创编一些符合歌曲节奏和意义的律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在学唱不同的速度、不同的力度的音乐语言所塑造的不同音乐形象的歌曲时,可以让学生随着旋律走一走、跳一跳、动一动、演一演。

  由此可见,针对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想方设法,紧扣学生心灵,吸引学生眼球,有效开展丰富的课堂活动,给学生创造“久经沙场”的机会,让学生能从容应对各种磨练,音乐课堂才能动起来、活起来、热起来、乐起来,学生才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

  四、让学生在富含律动的音乐课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树立自信。

  有声音不一定就是音乐,有力气不一定身体就很协调。很多学生,平时很少接触音乐,虽然有很多运动,但他们的四肢、身体、头的协调能力很差。让学生跟着音乐动一动,学习一些简单的动作,难的动作可以分解、喊口令、形象化等。只要坚持,学生的乐感会越来越好,协调能力也会不断的提高。每一个班都会有部分学生比较胆小、害羞、内向……又有些学生很少举手发言或者回答问题声音很小。律动教学,可以让这些学生在全班学生的活动和小组的活动中得到锻炼。通过教师的鼓励,他们会在律动中觉得,参与真好、我要表演。慢慢地,他们自信了、开朗了、活泼了。

  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是将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放在首位;而现在,音乐教学过程是动态生成的过程,是学生享受音乐、提高审美素养的过程,也是艺术熏陶、自我体验的过程。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表现的艺术。“体验”是审美教育的第一原则。不仅要让学生充分而完整地聆听音乐作品,还要“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教学中要给学生一些相对自由的时间和空间,并在音乐活动中融入适当的律动,让学生自由体验音乐之美,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发多元潜能,张扬孩子们的个性。在音乐活动中融入律动,以动态的韵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习惯、能力,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活动中,并以身体律动和即兴的表演表达对音乐的理解以及再创作,从而能够更快地达到音乐教育目的。

  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随笔【第五篇】: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教学运用分析

  音乐作为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在陶冶学生的学习情操、增加学生对于音乐的审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小学音乐的教学是小学生音乐感形成的重要阶段,在学生的音乐启蒙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日后初中甚至高中的音乐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小学音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贯彻新的教育理念,创新音乐的教学模式,引进体态律动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于音乐的喜爱,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鉴赏能力。体态律动指的就是在鉴赏音乐的过程中,通过身体的不断运动来感知到音乐的旋律,从而将身体感受到的体验转换为对音乐的理解。因此,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引入体态律动的教学非常有必要。

  一、借助体态律动,帮助学生掌握节奏

  对于刚刚接触音乐的小学生来说,节奏是学习音乐的难点。教师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用理论给学生介绍各种音符的形状,以及读法,学生在课堂上跟着教师一起唱,这样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混淆,不能够掌握节奏的实质所在。在新课程改革之后,教师采用“体态律动”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在体态律动的过程中掌握音乐的节奏。教师在讲课的过程过程中,需要讲的理论知识减少了,但是课堂会随着体态的变化更加生动有趣,学生的积极性不断地提高,教学效果就能够得到改善。例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训练听声音走步的能力。学生在课堂上每听到一个声音就走一步,这样学生的反应能力和节奏感随着训练会不断的加强。结合学生的体态动作让学生自己体验节拍,相对于教师在课堂上枯燥的讲解音符的理论要有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效率得到提高,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掌握街拍,培养学生对于音乐旋律的敏感,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只要听到音乐就会自然的扭动自己的身体。

  二、借助体态律动,提高学生注意力

  体态律动的教师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有型的运用来教授学生知识,综合运用和视觉和听觉,通过音乐的旋律让整个身体都动起来,多途径的学习,强化了学生对于音乐信息的刺激,有利于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音乐的注意力分配到身体的各个角落。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体态律动的方式进行教学,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能够主动的参与到课程的训练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能够聚精会神的进行学习音乐,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首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节奏来简单的走出节拍,然后逐渐的过渡到让学生能够听到音乐的声音就用脚步走出音乐的旋律。学生在听到音乐的同时就能够参与到音乐的过程中,把听到的音乐运用到身体的动作之上。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对学生进行长期的训练,学生学习音乐的状态就会变得更加积极,在学习音乐的时候注意力也会得到一定的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注意力得到提高那么学生在日后学习音乐也会更加的轻松自如。

  三、运用体态律动,促进感受音高强弱

  小学音乐的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掌握高音是比较困难而且相对来说比较枯燥的活动。教师如果想通过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解高音让学生更够彻底的理解更是困难。因此,引入体态律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拍打感受高音和低音的不同,声音的高低和身体的动作相互结合,把无形的高音和低音通过有型的身体动作表现出来,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事先帮助学生指定哪一个身体的部位,当教师唱到哪一个音节的时候,学生指出相应的身体部位,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将音高和身体之间联系起来。学生在自己的作用中感受高音和低音在表达上的差异。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高低音的时候和自己的走路相互结合起来,当学生听到高音的时候就站着走路,当学生听到中音的时候就半蹲走路,当学生听到低音的时候就蹲着走路。通过不同的练习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增添学习的趣味性,增强学生对于高低音的理解。通过日積月累的练习,学生在听到音乐的时候就能够放松自己的身体,更好的接受音乐中的声音强度,通过身体表达出来,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在娱乐的过程中学习,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四、运用体态律动,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小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不仅仅是要强调学会唱歌,更重要的在于对于音乐的学习也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音乐的欣赏很难形成统一的教学方式。音乐的欣赏是来自于学生的内心深处。这个时候教师引入体态律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跟着音乐的旋律动起来,从身体上感知音乐,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这样让学生自己形成对于音乐的欣赏。例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欣赏教材音乐时,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感受,教师在让学生自己跟着音乐扭动的时候,引导学生去感知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态运动感知到音乐。通过训练学生对音乐的感知不断的加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相对感觉到轻松,这就达到了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提高音乐鉴赏能力的目的,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同时也减轻的教师的教学压力。

  在小学生音乐教学改革的背景之下,教师要不断的学习音乐教学的技巧,创新音乐的教学模式,引进体态律动的教学方式,提升小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整体感知,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促进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全面发展,让学生能够学习和理解到更多的知识。

延伸阅读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教学随笔心得体会简短(通用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3-09-25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没少接触或者看到经典的随笔吧。随笔通常指一种散文体裁,随手笔录,抒情、叙事或评论不拘,篇幅短小。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教学随笔简短【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2023-08-11
教育教学随笔是教育教学工作者,将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心中的感悟随手写下来。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教学随笔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3-08-11
随笔,顾名思义:随笔一记,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作者惯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婉而多讽,是过去社会较为流行的一种文体。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教学随笔(合集四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3-08-11
基层小学教学随笔【第一篇:小学教学随笔】  数学课能以最少的话语,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进入数学王国,并且能承上启下,温故知新,激起学习欲望,又能联系以前知识,为进入学习高潮作准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好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是小教师随笔 > 老师随笔
2019-12-02
五年级的老师们,你们在课堂上都有什么趣事呢?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看看老师们的教学随笔吧。  小学五年科学教师教育教学随笔【第一篇】:教学随笔  有十多年不进课堂了,现在再次走上讲台,似乎有些害怕的感觉:害怕一,六年级的学生会很调皮,他们根本不把你放在眼里。害怕二,课堂教学结构生怕出差错,因为六年级教学随笔 > 小学教学随笔
2019-12-01
还记得童年的欢乐时光吗?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看看老师们的教学随笔吧。  小学一节有趣的课课堂教学随笔【第一篇】:教学随笔  活动课,是令人向往的,是精彩的、特别的、快乐的。在我的脑海中,那一堂以夹豆子比赛为主题的活动课使我难以忘怀,真是饶有趣味。  那一天,上课铃打响了,同学们做得端端正正,一句话教学随笔 > 小学教学随笔
2019-12-01
导语: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把字写得规范、端正、整洁,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下面是随笔网小编整理的《小学生书写能力培养的教学随笔》,欢迎阅读。  小学生书写能力培养的教学随笔【第一篇】:小学生写字习惯的培养  一、有效示范 培养习惯  小学生模仿性强,对教教学随笔 > 小学教学随笔
2019-12-01
导语:“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下面是随笔网小编整理的《湘教版小学音乐第七册教学随笔》,欢迎阅读。  湘教版小学音乐第七册教学随笔【第一篇】:祖国妈妈  教学目标:  1、能学会歌曲《我爱妈妈,我爱中华》,并能怀着真挚、深情的情感教学随笔 > 小学教学随笔
2019-12-01
导语:数学是真的、善的、美的,我因教数学也崇真、尚善、向美!下面是随笔网小编整理的《做一名快乐的小学教师教学随笔》,欢迎阅读。  做一名快乐的小学教师教学随笔【第一篇】:做一个快乐的老师  初为人师时,师为何?懵懵未懂。仅知道:身正为范,学高为师,那是师范学校的校训;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古教学随笔 > 小学教学随笔
2019-12-01
  • 推荐访问